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参与 » 热点回应

农业农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途径有哪些?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既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潜力所在。加快科学实用技术模式推广应用,是当前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关键。那么农业农村领固碳减排的科学使用技术模式有哪些?

11月19日举办的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发布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十项技术模式是在广泛征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减排固碳关键技术和典型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总结遴选,并经多次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后形成的。这是首次以减排固碳为主题发布的农业农村领域相关技术模式。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等重点领域,涉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4项、固碳增汇技术4项、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2项。

一、稻田甲烷减排技术

该技术采用高产低碳品种、旱耕湿整、增密控水栽培、施用减排肥料等,在保障水稻丰产稳产的同时,抑制稻田甲烷的产生,加快甲烷氧化,降低甲烷排放,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技术适用于东北一熟稻作区、长江流域水旱两熟区和双季稻区。

二、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

该技术通过减少氮肥施用、优化施肥方式、改进肥料种类、提高水肥耦合等,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氧化亚氮排放,提升氮肥利用率,降低肥料投入成本,实现增产与减排协同。该技术适用于东北、西北春玉米种植区,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设施(露天)蔬菜种植区、北方马铃薯种植区等。

三、保护性耕作固碳技术

该技术利用秸秆地表覆盖、免耕播种,配套应用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化学除草等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减少对土壤的扰动,降低土壤侵蚀,促进蓄水保墒,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固碳能力。该技术使用范围很广。西北旱区事宜以地表覆盖和少免耕播种;东北一熟旱作区适宜玉米留高茬覆盖少免耕播种;黄淮海两熟区适宜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夏玉米免耕播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小麦旋耕播种;南方稻区适宜秸秆覆盖还田旋耕与免耕组合的耕种方式。

四、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技术

该技术通过秸秆粉碎抛撒、机械还田,配套应用调氮促腐技术,将碳保留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具有减肥、增产、固碳、降污多重效果。秸秆深埋和混拌还田适用于土层深厚、降水充足的地区;秸秆覆盖还田适用于积温2500℃以上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田。

五、反刍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

该技术以调控日粮营养结构、优化饲料品种、改善粗饲料营养品质、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为主要手段,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该技术适用于养殖户、养殖小区或规模化的反刍动物养殖场。

六、畜禽粪便管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该技术采取粪污干湿分离、固体粪便覆膜静态好氧堆肥、液体粪污密闭贮存发酵、粪肥深施还田等,降低粪便管理过程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替代化肥施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该技术不受畜种、区域的限制,广泛适用于规模养殖场、有机肥厂、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种养殖结合农场等。

七、牧草生产固碳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中轻度退化草地切根改良、重度退化草地免耕补播、多年生人工草地混播建植,以及林草复合、灌草结合、草田轮作等,提升草地生产力,增加牧草产量,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促进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天然草地切根改良、免耕补播技术适用于水热和土壤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

八、渔业综合养殖碳汇技术

该技术采取选择具有碳汇功能的养殖品种,改善生态化养殖设施,构建由鱼类、贝类、藻类和底栖生物等组成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率,增加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并以收获、沉积等多种途径将碳存储,形成渔业碳汇。该技术适用于以不投饵生物种类为主的全国沿海、内陆规模化水产养殖区。

九、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

该技术通过推广秸秆打捆直燃供暖供热、成型燃料清洁燃烧、热解炭气肥联产等,有效替代生产生活使用的化石能源,解决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供应短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该技术适用于秸秆资源丰富、供暖供热需求量大的地区,特别是煤改气、煤改电无法覆盖的地区。

十、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

该技术采用厌氧发酵处理有机废弃物,沼气集中供气、发电上网、提纯制备生物天然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为农村地区提供绿色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肥施用,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该技术适用于我国种养业发达、城乡燃气资源不足的地区。在生猪生产优势区、牛羊产业大县、奶牛产业带、肉鸡蛋产业集聚区,适宜发展大型沼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