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农业执法服务大局有为有位
黄平农业执法服务大局有为有位
黄平县农业局执法人员在调查太子参药害案
西瓜种植农户当场领取赔偿款142.15万元
黄平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十二五”开局之初,黄平县委、县政府将“农业稳县”提升到“农业富县”的战略高度,决定大力推动蔬菜、中药村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产品,是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农业执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大局。但是,农业执法起步晚,经验缺乏,面临困难多,怎么推进工作?近几年来,黄平县农业执法大队全体同志不畏艰难,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扎实工作,赢得了农民群众比较满意、管理相对人普遍认可、领导和相关部门充分肯定的良好效果,不仅成为黔东南州农业执法的“领头雁”,而且成为全省农业执法的“排头兵”。
服务农业工作大局,农业执法才有不竭动力
“十二五”开局之初,黄平县委县政府决策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基础产业优质升级的同时,大力建设以一碗水乡、东坡农场太子参种植为中心的示范基地,舞阳河、重安江、平溪河低海拔河谷流域坝区冬春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海拔
想到就必须做到。在该县特色优势产业——太子参产业加速发展过程中,组织执法人员学习有关生产技术知识,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听取种植农户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太子参种苗、生产用肥、用药开展监管排查活动。2011年 7月,有药材经营企业反映:有人将外观上极似太子参的植物块茎,掺入太子参中混合出售。这一行为对太子参产业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立即引起地方政府及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尽管缺乏管理假冒农产品的法律依据,有关文件也没有明确农业部门有管理假冒农产品的职责,但是,执法大队急群众之所急,按照领导指示,积极开展调查工作,几上贵阳,走访省农委、省农科院、省种子管理总站等有关部门,与公安、法院、工商等部门会商,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鉴定,历时20天,协助公安机关破获了太子参销售环节掺杂使假案。经慎密调查取证,查出5户太子参经营户的掺杂使假行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万余元,追得赔偿26.8万元,刑事拘留3人,及时、有力地打击了这一违法苗头,维护了当地太子参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秩序。4月,应县公安局的要求,执法大队参与了协查太子参药害案,接到任务后,该队立即开展调查取证工作,组织对有关植株、土壤抽样送检,锁定了关键证据,历时12天破获了破坏农业生产(太子参)案,查出了人为(报复行为)用除草剂打死太子参植株,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万余元,刑事拘留1人。
人民利益至上,农业执法要彰显价值所在
作为“三农”健康发展的捍卫者,农民利益的保护神,黄平县农业执法大队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贴心服务群众”的理念,坚决打击和惩处一切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2008年,该县农民因使用了假劣肥料,导致西瓜严重减产,部分农户甚至绝收。接报后,执法大队立即成立了专案组,拟定了案件查处的思路和方案。在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执法人员的支持配合下,辗转贵州、四川两地,精心收集证据,历时92天,耗资6.5万余元,查明了劣质肥料坑农的事实,为38户受损瓜农追得赔款134.53万元,责成生产企业与5户瓜农自行协调处理赔偿7.62万元,合计赔偿142.15万元。群众自发给执法大队送来一面“严格执法、一心为民”的锦旗。
2009年,在春节后的第一天市场检查时,执法大队发现了部分经营户销售的Ⅱ优系列水稻种子外观特征与实际不符,疑是假种子。执法人员在请示单位负责人同意后,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勘验检查,并对违法物品进行了证据登记保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执法人员不辞辛苦,在货源地与本地来回奔波调查取证,并进村入户核实收回种子。在省种子质量检测鉴定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前后历时81天,追回并没收所经营的假种子3000公斤,有效的避免了112户农户3000亩水稻的损失。
2011年,执法大队成功协调处理了3.2万公斤马铃薯种子损失赔偿案。在贵州大学马铃薯种植研究专家的鼎力相助下,历时15天,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现场鉴定,得出了假种子的鉴定结论,锁定了证据。在铁的事实面前,生产企业向146户损失群众赔偿了14.824万元。
孜孜不倦探求,农业执法才有不断进步
如何使我们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任务需要?执法大队不断观察、分析农业生产及农业执法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研究和琢磨创新工作方法。
为提高执法监管效能,执法大队想了几个办法。一是在各乡镇设立农资打假举报投诉意见箱,接受群众投诉、举报,推行一个赶集点一位信息联络员制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格局。二是推行农资台帐制度,建立进、销台帐。2010年,要求农资经营户对所经营的农资产品进行备案登记,同时全面推行了农资经营凭证管理和分类经营,实现了农资可追溯管理,有力防堵了假、劣农资产品流入市场。
为规范农资经营行为,该大队做了几件工作。一是狠抓培训,先后组织举办了32期共计4800人次的培训班,普及了农业法律法规、农资经营、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和保管、农产品加工包装等知识。二是对农资经营户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对考核成绩优秀的给予表彰,使其农资经营户学有榜样、赶有目标。2009年以来对10户经营户进行了表彰,对违法经营严重的20户经营户进行了惩处。三是对违法农资经营户实行“红、黄牌”管理。凡在多次检查过程中都有违法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的经营户纳入重点管理,重点监控,在其经营店面外显眼处悬挂农资经营“黄牌警告”牌。第一次黄牌悬挂时间10天,第二次黄牌悬挂时间20天,黄牌悬挂期间不停止案件的依法查处和执行,直至检查合格后再由执法人员将黄牌摘下,私自摘下黄牌和不按照规定时间、地点悬挂黄牌者将依法给予重处,第三次违法悬挂“农资经营红牌”并列入黑名单管理,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吊销农资经营手续、证照,直至取消其农资经营资格。实行“红、黄牌”管理以来共悬挂农资经营违法黄牌警告42户(次)。四是查处违法案件不仅要“惩、处、罚”更要延伸于“治”,每年查处的农业违法案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使其他经营户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线、震慑一方”的效果。
严格规范行为,农业执法要阳光和公平
黄平县农业执法大队坚持不懈地推进执法行为规范化建设,确保了执法质量的不断提高。
建立责任制度,责任分工明确。该队将大队人员分为后勤保障组与市场检查组,后勤保障组负责搞好队内后勤服务、文书制作与归档、来信来访接待等;市场检查组人员负责在全县各乡镇开展巡回检查。执法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在农作物种子、农药与肥料销售旺季时,全体执法人员兵分几路,不分节假日地在各市场加强巡回执法监管。同时加强与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联系沟通,重大案件更是争取得到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相互配合,从重从快予以打击。
强化队伍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采取自学、集中研讨、送出去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实现了队伍专业化。配置了农业行政执法车一辆、办公台式电脑6台、手提电脑1台及摄相机、照相机、录音笔、便携复印机、扫描仪等等执法设备。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执法大队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现已制定了《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办理工作规范》等30项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和规范全体执法队员的工作行为,杜绝一切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服务效益低下,吃拿卡要等现象发生。建队以来,办理的126件农业违法案件,实现了“零”复议、“零”诉讼、“零”上访,2009年以来,所办案件卷宗连续3年获得农业部及省农委通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