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组织开展助农增收补欠活动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11-10-25 10:07:192011-10-25 10:07:192011-10-25 10:07:19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考察贵州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粮食少减产,农民能增收”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抓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对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不利影响,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近期在全省组织开展助农增收补欠活动,并提出具体意见。

一、攻坚克难,充分认识开展助农增收补欠活动的重要意义

今年7月以来,我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灾害表现出发展快、影响范围广、多因素叠加、受害程度深等特点,这场干旱受灾最广的是农村,危害最大的是农业,影响最深的是农民。一是全省粮食生产受灾严重。农作物受灾2446.7万亩,成灾1637万亩,绝收714.9万亩,预计秋粮减幅达25.5%,全年总产预计减产20%以上。二是农民增收面临巨大挑战。秋收经济作物全面减产,其中烤烟减幅接近1/6,蔬菜、茶园、果园大范围受灾,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00亿元,这对我省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的农民来说损失巨大,完成增收目标极为困难;三是农村民生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农村季节性缺粮户将明显增加,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受到波及,动植物疫情产生新的变数,农民外出务工意愿强烈,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劳力要素紧缺等突出困难。面对严重旱灾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困难,抗灾害、保民生、促增收是当前摆在各级各部门的首要任务,抗灾促增收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关系到能否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年度目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农民增收,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助农增收,以有效的措施、扎实的工作和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助农增收补欠活动中。

二、因地制宜,推动助农增收补欠活动扎实开展

各级各部门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根据灾情的程度和特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结合“十大助农增收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时制定活动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积极推动助农增收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一)引导农民发展种养业。一是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加强秋收作物后期管理,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查墒情、查苗情、查病虫,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安排“三秋”工作。二是大力抓好秋冬种生产。加强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积极扩种、增种,努力确保秋冬种面积达到3700万亩,比上年增加300万亩,特别要增加油菜、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在提高作物单产上下功夫。三是组织开展好农机抗旱、机耕、机收等作业服务,发挥农机在抢收、抢种和抗灾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农机补贴资金要重点向购买抗旱机具和田间作业机具的农户倾斜。四是抓好畜牧渔业发展,实现“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当前,农产品价格补偿性回升的趋势短期内不会逆转,各级农业部门要落实好扶持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尽最大力量保住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保住种畜禽、水产鱼种,特别要抓住目前一些地方旱情缓解的有力时机恢复补栏、扩大生产,占领和稳住市场,通过抓好畜牧养殖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帮助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四个一百万行动”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认真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农民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特别在治理病险水库、节水灌溉工程、“三小”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及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通乡油路及通村公路、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岩溶地区草地治理、沼气建设等农业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中,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全面落实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加快培养乡土人才、农村专业人才和创业人才队伍,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引导鼓励农民创业。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粮、油、菜、茶、椒、药、薯、果、肉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大对加工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扶持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推动加工业规模发展,今年要确保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保障加工企业原料需要,促进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促进企业聚集和产业集群。

(四)支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扶持引导蔬菜、茶叶、农机服务、供销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规范运行,增强经营能力,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化经营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成为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的重要载体。

(五)发挥乡村旅游等服务业的增收作用。充分利用城市郊区、风景旅游区打造农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带动农村餐饮、物流、娱乐等服务业,推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一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特色经营”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建设具有农家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实现从业农民年收入稳定增长。二是以公路主干线两侧、重点旅游景点周边、城郊为重点,认真抓好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以示范为引导,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扎实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打造品牌,办出特色,提升全省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

(六)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增收。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稳定的产销链条。整合农产品流通资源,依靠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产销一条龙,向上向下延伸,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与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形成新型的农产品集散运输主渠道。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抓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12316农业信息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互联网技术运用。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做好各类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城市社区等市场主体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流通便捷。要优化运输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流通损耗。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放心粮油工程”、“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工程,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扶持流通企业和运销大户,做好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对外营销推介。

(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抓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使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和各项强农惠农及时到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努力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三、奋勇争先,夺取抗旱减灾和助农增收新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实担负起推动助农增收补欠活动开展的任务,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各地要把促进农民增收活动与“三个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涉农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好助农增收活动与其他工作的有机衔接、相互促进。

(二)转变工作作风。各级各部门都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结合“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想问题、出主意、办实事,始终把帮助农民解决增收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为农民群众办好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要加强调查研究,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农村的安定团结。

(三)严格考核督查。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细化助农增收活动实施方案,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各地要加强对县市区助农增收活动的检查考核指导,对活动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典型及时总结,作好宣传推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年底在考核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将对各地助农增收补欠活动开展情况一并检查考核,并作为评定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依据。各市(州、地)助农增收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于2011年10月底前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