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监管手段创新工作方式——贵阳市开创农药监管新局面
强化监管手段创新工作方式
——贵阳市开创农药监管新局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强有力地开展好农药市场监管,将能为“菜篮子”安全守好“第一道防线”。
近两年来,贵阳市农委坚持以规范农药生产、经营、使用行为为抓手,以深入排查、打击、清缴禁用农药为重点,通过“抓规范、重引导、打禁药、促执法”,净化农药市场,规范蔬菜、茶叶等重点农产品生产使用农药行为,取得明显成效。
哪里有违法 执法“触角”就伸到哪
2010年,贵阳市爆发稻水象甲疫情,市农委组织开展防治稻水象甲用药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对政府招标的农药产品以及市场上流通的有关农药产品开展执法抽检,共查获不合格农药10余吨,货值金额9万余元,立案6起,结案6起,依法罚没10.9万元。
2011年,执法人员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假劣、违禁农药不再像以前,通过省、市、县逐层批发,经固定渠道、但躲躲藏藏地销售,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电话、业务员上门推销等方式,直接与县级批发商联系,假借物流渠道,将假劣农药撒网式地分布各地。针对此类新型的贩假渠道,贵阳市农委执法人员立足贵阳市处于全省交通枢纽的实际,一改过去只对生产、经营环节进行监管的做法,将执法“触角”延伸到物流环节。为有效从源头上打击假劣农药,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努力把握售假运假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蹲点各大物流运输场所、发动社会监督等方式,在物流环节查获假劣农药14吨,坚决切断了各种假劣农药的销售运输渠道。
据统计,2010年元月至2011年10月份全市共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2280人(次),检查各类农药生产、经营户4266户(次),查获违法假劣、违禁农药24吨,货值金额25余万元,有效地净化了农药市场。
农药备案登记 管理关口的前移
每家农药销售点销售的农药品种可多达数百种,如何保证农业部门对如此“数量级”的农药都能进行有效管理?今年7月份,贵阳市农委启动了农药备案登记制度,实现农药管理的关口前移。
“每家销售点少则上百种农药,多的达三百多种。29家农药批发(规模)经营单位加起来有几千种农药,每种标签上有数百个字,但是,每个字都要逃不脱执法人员的‘火眼金睛’。”农药备案登记工作非常艰巨,工作量大,农药气味难闻,且部分农药含有有毒成分,但执法人员就是一瓶一瓶的审,一包一包的查,逐一将各种农药的标签内容,包括农药名称、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号、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产品批号、适用作物范围、防治病虫害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毒性及标识等,在网上与农业部农药登记公示的内容进行一一对照。符合农业部登记公示的‘标准’的,放行;不符合的,立即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坚决将假冒伪劣和禁用农药堵在批发环节。
按照《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要求,开展农资经营规范化试点,逐步实现农资经营的全面备案登记管理。目前,贵阳市已在西南农畜农资综合批发市场建立农药规范化经营试点,对29家农药经营单位全部实行备案登记审查制,要求经营示范户在进货前对所有农药品种实行备案登记,经审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完善处置机制 保护农业生态
农业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假劣农药必须依法收缴处理。而不断完善假劣农药处理机制,不仅是对制假售假者一次次沉重打击,也是对农民朋友的深刻教育。
近年来,贵阳市农业执法支队不断加大与环保部门、城管部门的横向联系,于2009年开始建立执法过程中收缴的危险废弃物百分之百安全处置机制。去年,贵阳市农委投入资金11万元,委托贵州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处理执法收缴的假劣违禁农药3.2吨。今年,执法支队委托具有危化品处理资质的相关公司开展安全处置工作。到目前为止,贵阳市农委共投入资金81万余元,委托该公司安全处置收缴的假劣违禁农药两批次计25吨,维护法律的尊严,截断了假劣、违禁农药坑农害农的链条,有力维护了贵阳市乃至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执法人员在贵钢花鸟市场检查农药
执法人员在物流企业中转仓库检查农药
通过上网,一一核对标签内容,对农药产品进行备案审查
贵阳市政协领导视察收缴的假劣和禁用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