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黔农发〔2012〕153号)
黔农发〔2012〕153号
关于做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
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农委:
我省茶叶从2007年不足100万亩,发展到了今天的466万亩,茶叶已经成为我省主要的经济作物和优势产业。茶叶生产安全关系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种植模式的改变,当前我省茶树病虫害危害日益加重,如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毛虫、茶叶螨、茶蓟马、茶饼病、白星病、赤星病等已上升为我省急待解决重大病虫害,常年发生并流行,且逐年加重,近年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超过400万亩次。为深入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切实做好我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工作,充分展示生物防治、物理诱控、生态调控与科学用药协调运用的绿色控害技术措施,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从源头上治理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实现控制危害、保护环境、确保产品质量和茶产业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目标。现将有关要事宜通知如下: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水平
各地要认真理解 “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刻内涵,以茶树为主线,以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为目标,以绿色防控技术为载体,实现“绿色防控”。绿色防控既不是单纯的“灯光”、“色板”、“性诱剂”,也不是单一的药剂防治,而是全面植保技术的综合体现,关键是要针对茶树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优化、集成各单项绿色防控技术,尤其是药剂品种组合方案,应用与病虫害发生规律相适应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从而减少农药用量、提质降本、增加效益,规范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丰富、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技术水平。
二、建立绿色防控示范,促进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规模
各地要以服务茶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部门协作,利用项目资金,建立茶树全生育期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示范展示全生育期茶树绿色防控组合技术。因地制宜,针对当地的种植环境、茶树品种、主要防控靶标,选择相应的单项技术如频振诱控技术、色板诱控技术、性诱剂诱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安全用药技术等进行组装、集成、示范,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科学合理的茶树病虫害绿色治理技术模式,示范、带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全面开展,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扩大应用规模,促进茶叶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的大提升。
三、加强宣传培训,做好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服务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 “绿色植保”理念的宣传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培训。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农民田间学校,开通技术咨询服务电话,召开防治现场会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通过新闻媒体、电视专题、网络、手机短信、明白纸等形式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茶园指导,帮助茶叶农民合作社和茶农解决有关绿色防控技术问题,为茶区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促进绿色防控组合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切实做好茶园化学农药的使用和监管
(一)遵循用药安全要求。茶树全生育期使用的所有农药品种,必须是在茶叶上登记,并在登记有效期内的品种。同时必须遵照国家《农药管理使用准则》的要求,严格控制最多使用次数、使用量、安全间隔期等各项指标。在防效不理想时,可通过调整、增加农药品种来解决,不能增加相同品种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控制农药残留,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二)提高科学施药技术。选用高效施药器械,注重雾化效果,科学把握施药液量。田间喷药时,雾滴越细越好,喷到叶面湿润欲滴为宜。喷雾要做到均匀周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浪费和污染。
(三)开展茶叶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重点监测国家明令2010年前已经在茶叶上禁用的农药和2011年6月15日起禁用的农药,包括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氟虫腈、灭多威、硫丹等。发现销售、使用禁用农药的,要严厉打击,严肃处罚、重处重罚、按高限罚,并追踪溯源,绝不放过。茶叶检测含有禁用农药或限用农药超标的,一律就地销毁。
(四)推行茶叶农药专柜经营。各级农业部门要指导辖区内的农药经营门店,对销售的农药产品分类陈列,设立“茶园农药专柜”,未进入专柜的农药一律不得向茶叶上推广,要求茶园用药必须建立销售档案,建立茶叶农残可追溯制度。
(五)开展茶园用药质量抽检。对检测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药一律不准在我省市场上销售,为茶园用药把住源头关,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六)要严厉打击在茶区使用、滥用催芽素的苗头,在茶区原则上不得使用催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