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讯息

姹紫嫣红满园春——六盘水市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16-2-29 10:14:352016-2-29 10:14:352016-2-29 10:14:35

2015年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结果,我市农业园区建设再创佳绩。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再次获得全省综合排名第一,实现全省综合排名第一的三连冠;新增3个省级园区为省级重点园区,省级重点园区达11个;新增3个市、县园区为省级园区,省级园区达29个;还是全省唯一无黄牌警告园区的市州……一个个真实数据的背后,是我市农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轨迹,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更体现了我市制定农业发展的措施扎实有效。
自我市农业园区建设启动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打造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目标,始终坚持走突出特色、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效增收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始终坚持园区“姓农”、园区“惠农”、园区“强农”、园区“富农”,促民增收致富。
坚持“姓农”本色 产业铺天盖地
我市始终坚持产业是园区发展的基石,依托六盘水的农业资源禀赋,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把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主攻方向。
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政策支撑,相继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建成的产业基地中,25度以上坡耕地产业面积达75%以上。加快推进速度,按照“三年任务一年干完”的决心,按下了“铺业、建园区”的快进键。2015年冬季,就新建成特色产业40万亩,基本建成“百里猕猴桃长廊”、“百里刺梨基地”等特色产业带。壮大产业规模,园区累计建成猕猴桃、茶叶、刺梨、核桃等主导产业种植基地132万亩,其中“三品一标”认证面积57万亩,辐射带动全市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2万亩,连片种植千亩以上基地达到282个,其中万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5个。
当好“惠农”角色 群众全面受益
坚持“农民与园区共生共赢”的理念,全市共有45个乡镇、313个行政村、18万户60万农民参与园区建设,成为受益者。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划区新建主干道1937公里、机耕道1258公里、生产便道1473公里,沟渠3669公里、蓄水池13万立方米。发展要素不断整合,围绕园区开展了“一户一技能”、“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2015年培训农民达8.6万人,2.9万户农户,获得3600万元财政产业扶持奖励资金,通过园区带动,水城县猕猴桃园区的倮么村、盘县娘娘山园区的舍烹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增收渠道不断拓展,盘县娘娘山园区,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盘县“哒啦仙谷”园区、盘县娘娘山园区、水城县猕猴桃园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了以“中国网络菜市场”、盘县西部电子商务、六枝郎岱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农村电商126家,为“黔货出山”和“网货下乡”打通了快捷通道。
突出“强农”特色 以亩产论英雄
2014年以来,我市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基地204万亩,是过去历年全部实施总面积的2倍还多。近年来,我市在高效农业上下功夫,把农业园区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继续实施高投入高产出,如猕猴桃达产前每亩投入需2.5万元,水城县猕猴桃园区自建园以来,建成的10万亩基地投资额达25亿元,2015年新建的3.6万亩基地投资额达3.3亿元;煤炭转型企业、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纷纷投入或注资特色产业发展,2015年仅水城县就投入产业扶贫融资贷款8.6亿元。培育和引进园区企业34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2家),其中投产企业349家,达产企业147家;培育农民合作社465家,达产合作社129家。推广应用物联网、组织培养、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等先进技术,建成产学研基地400亩,成功培育出经国家林业局审定的“雪凝红”核桃高产新品种。通过优化产业选择,最大程度挖掘山地资源禀赋,实现了单位面积效益的最大化。
增添“富农”亮色 “三变”助推脱贫
始终把农业园区打造成“农民增收、产业脱贫”的主战场。
水城县猕猴桃园区、盘县娘娘山园区率先实践“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继而在全市复制推广,将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和园区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他们从园区建设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了“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的发展合力,实现了脱贫对象精准、产业选择精准、措施扶持精准。
通过“三变”改革,全市共有集体土地35万亩、“四荒地”40.5万亩、水域40.7万平方米等农村集体资源,折价入股到园区经营主体,变为村集体或农民的股权,共有财政资金4.4亿元、村集体资金9932万元,量化转变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入股园区参与分红。全市园区共有12.8万户、31.4万名农民,通过“三变”成为股东(其中贫困户4.2万户,占入股农户的32.8%,贫困人口14.2万,占入股农民的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