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区绿色稻+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播州区是遵义市粮食生产大区(县),享有“黔北粮仓”美誉,2003年以来,四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并于2016年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区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8万亩左右,平均亩产535公斤,总产15万吨。我区山清水秀,昼夜温差大,发展优质稻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水稻产业更好发展,我区在水稻产业发展创新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来,为改变群众水稻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方式落后、效益低下现状,我区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提质量、促融合、可持续”为重点,紧扣市场需求,紧盯目标人群,改变过去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追求高产量种植模式,突出“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多措并举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优良模式,探索稻+(鱼、鸭、蟹、虾等)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发展水稻产业,走绿色增产增效之路。2016年,我区实施稻+鱼(鸭、蟹、虾等)2.5万亩。平均每亩增收1600元,增收达4000余万元。在水稻移栽定根后,稻+鸭按每亩10—15只鸭苗进行放养,稻+鱼按每亩30斤进行放养,稻+蟹按每亩15斤进行放养,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又可降低人工除草成本,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问题,实现农业节能减排,保持稻田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我区实施稻+工程5.3万亩;2018年,将扩大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因地制宜开展优质稻品种筛选、稻鱼不同投放量、稻蛙不同密度、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试验示范,为绿色稻+综合种养增加了技术储备。创新“优质稻+旱育保姆+无纺布+生态旱育秧(湿润)+精确定量”栽培模式,将先进的科研成果用于生产实践,提升了我区水稻产业的科技水平。全面实施稻+绿色防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提升土壤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本增效。全区水稻安装杀虫灯728盏,防治面积3.6万亩;全区水稻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面积6.5万亩,减少农药48.4%,减少施用量10吨。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并通过施用缓释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减少化肥62.9%,减少施用量1885吨。我区实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与绿色增产增效项目12.7万亩,平均亩产达540公斤,亩综合产值1899元,实现经济增收2500万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强化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转变人工劳作种植方式。2017年,全区水稻实施机耕机整14.5万亩,机插秧2.6万亩,并推广抛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围绕卓豪种业、山至金、佳禾米业、松茂等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强化稻米品牌创建,加大“三品一标”申报,促进产销衔接,提升质量效益。全区已认证无公害水稻10万亩,水稻绿色食品15000亩,水稻有机认证800亩,并培育了“白果贡米”、“贵卓”、“仙乡谷”、“焰农塘”、“佳禾”等系列品牌,“白果贡米”获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琊贡源”牌大米在中国国际粮油展会上获金奖,茅栗金山绿色“稻+”生态稻米在北京农博会上大放异彩,提升了绿色“稻+”生态产品知名度,为我区优质产品风行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力提升智慧农业,依托移动互联网、智慧物联网技术,积极探索生产方式精准,产品质量可追溯,市场信息共享的智能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了水稻生产信息化水平。
我区围绕“田园城市?乡愁播州”形象定位,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作用,挖掘水稻文化、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功能,推进水稻绿色栽培、有机生产与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相结合,大力实施绿色“稻+”旅游、“稻+”体验、“稻+”观光、“稻+”智慧等模式,山至金公司石板镇池坪水稻生产基地,用彩稻绘制“遵义会议”等精美图案制作“稻作观光、农旅一体化”展示现场,通过举办彩稻文化节,开展稻+综合种养田间体验活动,稻作文化展示,让游客田边了解绿色“稻+工程”生态种养模式,现场签订了销售订单,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向农旅文一体化、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