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讯息

贵州食用菌秋季生产技术指南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贵州食用菌秋季生产技术指南

秋季要抓好红托竹荪、冬荪、香菇、木耳、姬松茸、大球盖菇、平菇、茶树菇、灵芝等种类的出菇和采收,同时做好红托竹荪、冬荪、香菇、大球盖菇、双孢蘑菇、羊肚菌、平菇、猴头菇、白参、金耳等种类的菌种、菌棒制作发菌和出菇管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生产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土壤和棚室消毒严禁使用违禁农药。

、红托竹荪

(一)栽培管理

红托竹荪属于中温型品种。秋季是红托竹荪采收末期,菇棚要注意加强通风,喷水保湿,避免强光,做好遮阴防护。采收结束(高海拔地区10月底,低海拔地区11月初),整理厢面,通风排湿,去掉床面残菇与废菌托、废菌盖等,让菌丝恢复生长以利后期出菇

(二)适时采收

在菌裙完全展开及时采收,清洗菌盖孢子。常温下当天必须烘干,烘干回潮后包装,低温真空储存为宜

(三)病虫害防治

适时通风,防止棚内高温、积水、干旱造成生理病害。

二、冬荪

  (一)栽培管理

  11月开始播种,播后覆盖土壤6-8cm,并覆盖树叶保温,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养菌。目前主要是仿野生种植要防止人畜践踏,做好遮阴防护,防止干旱,使竹蛋正常生长。根据产品需求,适当疏蕾,提高产品等级

  (适时采收

  当竹蛋变尖,菌膜破裂,菌柄伸长完毕前采收,采收时连同荪托一起移出,剥离菌盖,清洗菌盖与菌柄,烘干回潮后包装。

  (三)病虫害防治

  防止积水、干旱造成生理病害

  三、香菇

 

   (一)栽培管理

   贵州根据不同海拔布局,实现香菇周年生产供应。

秋季种植选择中低温型品种,一般9月份开始对菌棒进行转色(8月份菌棒制作完成),陆续移入出菇棚,控制湿度进行出菇管理,低海拔地区可推迟到10月中旬。秋菇10月中下旬第一茬出菇结束,第二茬出菇结束约在11月底,每茬出菇结束后通风晾棚1周补水。

   (适时采收

   目前进入出菇高峰期,出菇后菌盖充分长大,菌盖尚未开伞,菌幕未破时采收。

   (三)病虫害防治

   秋季栽培由于温度较低,病虫害发生较少,预防为主出菇期间注意防治菇蚊、菇蝇、干腐病等病虫害

 

     四、黑木耳

 

   (一)发菌管理

   贵州种植黑木耳为中低温品种,秋季管理包括:发菌、排、出菇、采收等环节。要注意培养室清洁卫生、干燥、通风良好、避光室温保持24℃左右,每天通风2次左右

   (二)菌袋划口、催耳

   用打孔机把菌袋打成“一”字型或“人”字型口,一般打孔180个/袋左右。根据天气情况,能保证5-7天不下雨,直接排催耳,阴雨天气需在室内催耳。

   (三)摆袋排场

   对收割好的水稻田或其他地块,撒石灰消毒处理,有条件铺上稻草。交叉摆放,袋间距125px左右一般8000袋/亩。

   (四)出耳管理

   耳芽形成并封面后雾状喷水30分钟/次,使耳芽保持湿润,根据气温和空气湿度,适当增减喷水次数,一般一天两次,维持7天-15天左右,至黑木耳逐渐成熟。

   (五)适时采收

   耳片即将展平、边缘变薄、耳根收缩熟时采收,此时耳片品质最好。采摘下来的黑木耳及时烘干贮藏。

注意采收前1-2天停止浇水,根据天气情况,选择连续晴天、阳光充足时抓紧抢收。要采大留小,不留根。

   (六)采后管理

   采收后经过10天左右菌丝恢复期(期间最好有避雨设施,不沾水让菌丝重新积累营养恢复生活力,耳芽长出后再开始喷水,继续采收

  (七)病虫害防治

   加强制种、发菌和出耳管理,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风。随时排杂,清理场地,防止病虫害发生。

   五、姬松茸

   (一)菇棚管理

   秋季为采收尾期当原基形成时加大喷水量,注意菇棚保温、及时通风,确保产量。出菇结束后及时清理下脚料,对棚内外进行清理消毒。

   (二)适时采收

   高海拔地区10月中下旬采收结束,低海拔地区11月中下旬采收结束。以菌盖充分长大,菌盖尚未开伞,菌幕未破时采收最为适宜。

   (三)病虫害防治

   注意温湿度、通风管理和栽培场地卫生,防止出现病虫害,为下一季生产做好准备

  

  六、双孢蘑菇

  (一)菌种制作和培养料发酵

   合理安排菌种制作。基质发酵采用一次和二次发酵法,培养料呈深棕褐色,有料香味,无氨味和其他异味,质地松软,料面有大量白色放线菌,含水量约60%,紧握成团无水滴渗出即可。

  (二)播种

  10月中旬到11培养料上架,菌种穴播或撒播,待菌丝爬满培养料表面时覆土,厚度75px左右

  (三)床面管理

  播种后注意控制菌床湿度,菌丝爬土开始出现原基雾状喷水,增加床面湿度。注意遮阴避光,防止子实体颜色变深。

  (四)适时采收

  菌盖充分长大尚未开伞,菌未破子实体7-8分成熟时采收。采收后及时预冷,冷链运输。

  (五)病虫害防治

  秋季规范制种和基质发酵,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排杂。越冬期间菇床上基本不喷水,使覆土层处于偏干状态,注意菇房卫生,定期向地面撒石灰粉,预防病虫害发生。

 

  七、大球盖菇

 

  (一)播种

  播种前做好培养料准备与菌种制作整地作畦,畦面宽1-1.2m,畦高375px左右,畦间距1000px左右。基料铺满畦面后播种,一层料一层种,铺两至三层,畦面覆土后呈龟背形。一般9月中旬到10初播种,低海拔地区可推迟到12月中旬。

  (二)田间管理

  播种后注意控制菌床湿度,菌丝爬土后开始出现原基喷水增加床面湿度,菌床表面用稻草覆盖,保温保湿遮光,提高出菇品质。

  (三)适时采收

  子实体7-8分熟,菌盖开伞前及时采收、预冷,冷链运输。

  (四)病虫害防治

避免连作。注意蛞蝓、蚂蚁、螨虫、干腐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八、羊肚菌

(一)菌种制作与播种

10月开始制作栽培种,当栽培种菌丝呈黄或棕黄色,菌种袋或瓶上部出现菌核时,可用于生产。11月初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开始播种。将培养好的栽培种厢面撒播或穴播,先覆土50px左右,再覆盖稻草或黑色地膜保温保湿、遮光,覆盖黑色地膜要注意通风。

(二)田间管理

播种后注意控制菌床湿度,覆土层开始形成白色“菌霜”1-2周后,开始摆放灭好菌的营养袋菌丝长满外源营养袋,40天左右营养逐渐转移至土壤中的菌丝体或菌核中后撤走,期间保持土壤含水量及空气湿度,以免菌丝干枯失水,然后转入低温保育阶段

(三)适时采收

从出菇到采收7天,菌盖表面的脊和凹坑明显时晴天采收。采收时去掉泥脚及时晒干或烘干,密封保存

(四)病虫害防治

 栽培和出菇期间气温较低,病虫害发生率较少,主要防止生理性病害。

 九、平菇

           

(一)棒制作

平菇可周年栽培,秋季栽培选择低温型品种。

一般9月制作出菌棒,10月开始出菇,低海拔地区可推迟到10月中旬制作出菌棒。

(二)栽培管理

出菇棒接种后,在23℃左右的环境中进行发菌管理,菌丝长满菌袋后去掉袋口纸,浇水出菇。菇蕾形成后,注意保持空气湿度,加大温差刺激,加强通风,适当散射光照射,保证品质与产量。

(三)适时采收

菌盖边缘平展,与菌柄连接处下凹,颜色由深变浅采收为宜采后预冷,冷链运输。

(四)病虫害防治

注意防治菇蚊、螨虫、腐烂病等病虫害。采收后将料面死菇和残留的菇根捡净,停止喷水,加强通风,进行下一茬菇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