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讯息

改革为农村发展增添新动力

——2017年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改革综述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17年,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组长抓好总牵头,省农委作为牵头单位积极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科学制定改革方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力推进各项改革,农村改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我省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时,肯定我省农村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评价“‘三变’改革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推进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7〕1号),对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印发《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黔委厅字〔2017〕35号),将“泉涌”工程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助推下,全省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农产品供给水平、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全省蔬菜及食用菌种植1682.59万亩,茶叶种植700万亩,园林水果种植583.46万亩,面积及产量均有明显增长。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达到38∶62。畜牧业恢复增长,猪牛羊禽肉产量202.75万吨,增长4%。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三品”产地认定面积349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2%。产业融合日益深化,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431个省级农业园区成为农业发展重要突破口和增长极。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20.78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继续排名全国第一,总量在全国排名提升到第15位。

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对“三变”改革的部署精神,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农村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新引擎”,推进“三变”改革实现县域全覆盖。共有88个县968个乡镇2523个村开展试点,至12月底,已组织试点村集体资源入股57.69万亩、资源折价入股34.92亿元,整合财政资金投入34.86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31.88亿元,255.61万农民以承包地、资金等入股变股东,其中贫困人口52.25万人;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3544个;通过改革帮助326.69万农民人均增收530元,其中61.51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103元。据统计数据,2017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增长9.6%,其中“三变”改革拉动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长37.2%。同时,六盘水增补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担“三变”改革任务。“三变”改革在全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多个省市区复制推广。

农村承包地确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承包地确权登记三年来,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摸清了我省农村承包地底数,明确了农民承包地四至界限,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空间不明、四至不清、登记不全”的问题,有效减少农民因承包地引起的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了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全省所有乡镇完成农户承包地权属调查,实测面积6436.8万亩,96个县级确权单位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检查验收。确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流转土地957万亩,涉及农户230万户,占比36.9%。

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试点改革提前三年完成任务,全省共明晰工程产权426399处,颁发产权证书453480个,探索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通过水利工程有形资产的产权、工程占地的土地产权及水资源的水权实行“三权剥离,分类明晰”,有效解决了工程的所有者主体和管护主体缺位的老问题;小微型水利工程和工程占地作价入股、利用权证抵押贷款等实现资源激活利用,调动了村级组织和农民管理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有效解决基层水利站人手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工作缺位等问题。2016年12月,我省“新身份带来新活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水利改革专题片,入选“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课件”。

湄潭县走出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新路径。2015 年,湄潭县被确定为全国29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先后出台《湄潭县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指导意见》等配套制度,在16个村先行先试,目前已完成试点任务,总结出可借鉴、可复制的改革经验,被吸收到中央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文件中。通过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经营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如兴隆镇红坪村集中流转土地500亩,每年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1.5万元;茅坪镇土槽村集体土地入市后,全村4014名股东每人获得57.9元的分红收入。

盘州市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新路。盘州市“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经过两年探索试验,出台《盘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措施文件。目前全市成立平台公司100余家,组建506个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9. 1万户,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90万亩,实现年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4.5亿元,务工工资性收入9亿元。舍烹村等八个村将土地经营权入股盘县银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积累22.59万元,土地流转金1100万元,惠及贫困户2352户,贫困人口5913人。

供销社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一体两翼”的模式将供销社综合改革引向深入,全省注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58家,初步构建起贵州“贵农网”电商生态体系。创建 “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社200多个,其中省级示范社61个;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1351个;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388家。组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158个,累计向4万余户社员调剂互助金达59亿元,成立“贵州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协会”,基本搭建起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平台。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较快发展。全省共建成县级农村土地流转(产权)交易中心44个,乡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551个,目前流转土地957万亩。下发《贵州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模式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农业招商引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711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辐射基地面积512万亩,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7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61家。注册农民合作社59419家,增长25.47%。省级合作社示范社160家,家庭农场5792家。

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完善集体林权登记颁证,推动国有林场改革。累计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35599宗,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5274677宗。湄潭、金沙两县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有效缓解农村融资难题。农垦改革全面推开,耕地休耕制度试点有序推进。平坝区、播州区、水城县列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