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讯息

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17年,贵州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发展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打造具有生产效益、生活品质、生态价值的美丽乡村。

一、点连线、线成面,珍珠串成项链。各地在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同时,注重打造示范带,将点连成线,并逐渐向面上推开。贵阳市在已建成的开阳县“十里画廊”、乌当区“泉城五韵”、白云“蓬莱仙界”美丽乡村作为精品升级版示范带的基础上,2017年又建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沿线、观山湖区环百花湖、息烽红岩葡萄沟、清镇红枫湖、乌当区羊昌镇花海小镇等1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实现除主城区外,每个区(市、县)至少有一条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示范带,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以点连线、以线成面、示范带动的良好局面。遵义市建立健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化体系,由“点”连“线”、连“线”成“面”,实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目前,正在整县、整乡、整村推进创建工作,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600个遵义县花茂型、桐梓县杉坪型、湄潭县核桃坝型的美丽乡村示范点,规划到2018年实现集中居住村寨创建全覆盖。

二、传承乡村韵味,留住乡愁。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建筑风格、乡土风情、村落风貌、田园风光、特色产业等进行个性化指导,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贵安新区对试点村寨进行了详细摸底调查,充分发掘了村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民间匠人文化,弘扬匠人精神。还深度挖掘了民间工艺品,积极引入蜡染、刺绣、藤编、石器、银器等民族工艺品企业,开发以民族工艺品为主的特色旅游纪念品。通过对景观提升和文化打造,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了村寨内涵。遵义市传承乡风文脉,培育乡贤文化,挖掘乡间文艺,彰显乡村魅力。加大海龙屯土司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挖掘尹珍文化、沙滩文化、仡佬文化、浙大西迁文化内涵,推出一批反映“汉三贤”“清三儒”及地域历史文化的文艺精品力作。目前,湄潭县田家沟村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走上央视舞台。《欢迎您到茶乡来》《亲亲我的赤水河》《大山里的共产党员》等近100首地方民族特色歌曲,唱响黔北大地。傩戏、牛王节、吃新节、踩山节、三么台、芦笙舞、踩月亮、独竹漂、划龙舟、打篾鸡蛋、高台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倍受游客青睐。六盘水市坚持“三线文化出精神、民族文化出精彩、农耕文化出精致、健康文化出精品”的理念,突出生态、地域、文化、产业、民族等特色内涵,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民制宜,全力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点,彰显村庄个性,保持乡村风貌,突出乡村特色,避免“千村一面”。

三、美丽乡村升级版特色各异。分类开展普及型、提升型、精品型示范点。普及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六项小康行动;提升型加强产业发展,提升村容村貌,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精品型注重文化内涵,加强生态建设,提高农村内生动力。六盘水市站在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城市的战略高度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以“十个升级打造”(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民居改造标准、升级村容村貌环境、升级特色产业打造、升级文化内涵挖掘、升级乡村住宿条件、升级配套旅游商品、升级地方特色餐饮、升级休闲娱乐服务、升级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高端引领的发展战略;按照“五有”(即有地理区位优势、有自然旅游资源、有民族民俗特色、有农业特色产业、有创建群众基础)精心选点布局,按照六种类型(即社会发展型、景区景点型、民俗文化型、创业带动型、休闲观光型、生态移民型)精准发展定位,在选点布局,谋划发展上精准发力。遵义市在新的历史阶段由“建设新农村”向“经营新农村”迈进,把乡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内核,培育新卖点,形成新业态,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努力将新农村打造成为美丽宜居家园、增收致富田园、观光休闲公园、寄托乡愁故园、投资兴业乐园。围绕“逆城镇化”新趋势和“四季开花、色彩斑斓”新要求,大力发展养生、养心、养老、养胃、养眼“五养”产业,打造一批时时有景、处处是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城市居民向往农村、热爱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建成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凤冈县田坝村、绥阳县溪源村等精品型美丽乡村。贵阳市突出“富、学、乐、美”全方位建设,打造出开阳县“十里画廊”、乌当区“泉城五韵”、白云“蓬莱仙界”、花溪青岩古镇沿线、观山湖区环百花湖、息烽红岩葡萄沟、清镇红枫湖、乌当区羊昌镇花海小镇等精品升级版示范带。

四、农民获得感增强,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群众最受益,通过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一是环境变化中的获得感:房屋庭院变美了,厕所干净卫生了,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晚上出门有路灯、存钱取款网购不出村”,感觉享受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二是在提高收入水平中的获得感: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发展,收入不仅仅来自种地,群众收入实现了增收,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和发展积极性的提升。三是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获得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开始跳起了广场舞,重大节庆开展文艺演出,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逐渐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共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