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个体系”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 “毕节实践”
构建“五个体系”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
“毕节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农村产业革命是贵州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毕节市在“来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中,坚持“五步工作法”,落实“八要素”,探索建立产业、生产、组织、销售、保障“五个体系”,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2018年脱贫的38.69万人中,有22.1万人依靠产业发展支撑脱贫,占总数的57.12%。2018年以来,新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36.36万亩
一、构建“一产+二产+三产”产业体系。一是做优做精一产。在共同发展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同时,聚焦“一县一产业”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七星关区蔬菜、大方县皱椒、黔西县酒用高粱、金沙县茶叶、织金县皂角、纳雍县华龙菌草、威宁县苹果、赫章县核桃等相对连片的区域产业布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得到合理调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增蔬菜种植面积59.46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31.54万亩,新增中草药种植面积34.76万亩,新增精品水果种植面积38.62万亩。二是做强做深二产。以大方县食品药品园区以及黔西、金沙、威宁、赫章等产业园区为依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政策,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大力发展产地加工、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等业态,培育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试点示范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62家。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43.8%,同比增长3.5%。三是做大做活三产。围绕农业+休闲、+文化、+体育、+体验、+电商、+康养、+数据化,因地制宣、突出特色、规范有序地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养生、养老、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农旅结合、农教结合、农文结合、农养结合等模式,将农业功能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拓展。2018年,全市仅休闲农业经营户就有830个,从业人数10625人,带动农户20507户,接待游客909.0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7.17亿元。
二、构建“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生产体系。一是规模化。大力实施到2020年发展500万亩马铃薯、500万头牛(单位)、400万亩特色经果林、400万亩蔬菜、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茶叶、100万亩皂角、100万亩刺梨的“55441111农业产业规模化提升工程。目前,全市马铃薯、特色经果林、蔬菜、中药材、茶叶、皂角、刺梨种植面积已分别达480.57万亩、394.38万亩、265.73万亩、110.63万亩、52.9万亩、51.86万亩、40万亩,畜牧业已发展357.57万头牛(单位)。威宁县通过引进马铃薯种植企业、组建马铃薯产业联盟、建设中国马铃薯城等措施,规模化发展马铃薯产业,预计到202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实现平均单产2000公斤以上,总产量突破400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累计将带动1.5万户6万人脱贫。二是特色化。围绕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气候优势,重点发展食用菌、茶叶、马铃薯、中药材、皂角、核桃(油茶)、辣椒、精品水果、蔬菜、刺梨、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每个县有1-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有1个特色种类、每个村有1个优势品种。目前,已打造了七星关白萝卜、大方皱椒、金沙贡茶、织金皂角、纳雍玛瑙红樱桃、威宁苹果、赫章核桃等一批地标产品,全市农产品品牌达683个,“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公共品牌具有较好的影响力。七星关区碧秀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了“碧秀佳牌”毕节白萝卜品牌,今年3月份远销迪拜10万斤,新萝卜上市后,计划再销50万斤。三是标准化。完善供种、耕播、肥水管理,病虫防治,机械收获机制,采取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规模和范围,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栽培,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地产品认证,实现标准化生产。全市已获无公害产地认证227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食品认证20个,传统名特优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6个,建有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6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
三、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体系。一是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制定出台农业产业“招大引强”,招商引资优惠、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等优惠政策,相继引进和培育了中农发、雪榕集团、千喜鹤、江南果蔬、贵州新农汇、云南孟海豪扬等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7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8家,企业资产总额达104.83亿元,直接带动农户28.67万户,2018年,仅千喜鹤一家企业,就组织销售农产品达18.48万吨、金额6.1亿元。二是合作社。把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企业连接农户的桥梁,出合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农业产业培扶贫攻坚等政策文件,明确加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的培育,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制定“村社一体”合作社奖励扶贫办法,引导村集体性质的合作社建设。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15597家,家庭农场专业大户759家,各类合作社注册资本281.88亿元,覆盖农户58.09万户189.54万人,其中,“村社一体”合作社2537个,带动35.68万群众参与。贫困村、深度贫困村分别建立合作社6406个、1703个,合作社覆盖率均达100%。三是农户。把龙头企业、合作社作为向群众提供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的平台,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切实践行“塘约经验”,引导群众通过土地等资源流转、入股收取租金、股金,在企业、合作社务工获得薪金。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46.89万亩、入股面积39.44万亩、进入企业产业基地务工人员近40万人,农户年租金收入10.5亿元、分红20.27亿元、务工收入20.6亿元,人均务工收入5399元。织金县马场镇台子村王兴友,将1.9亩土地1个大棚流转、入股到合作社参与引进的龙头企业发展蔬菜,并到企业务工,年土地流转费收入1330元、大棚入股分红1800元、务工收入24000元。
四、构建“销售网+配送网+物流网”销售体系。一是市场销售网。瞄准市外、市内两大目标市场,建立直销点、分销处、直供基地等,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市外,主要以广州、长沙、重庆、北京、河口为轴,构建华南、华中、西南、华北、东南亚地区毕节绿色农产品五大营销联盟,推动贵州乌蒙同心集团在柬埔寨建立贵州绿色农产品金边500方米海外仓,引进和培育国内团餐品牌千喜鹤集团等36家龙头企业建基地。同时,依托贵阳农产品集散中心的牵引作用,加大农产品近距离投放的力度和速度。今年上半年,在广州、长沙、重庆、北京、河口贵阳市场销售农产品15.6万吨、金额15.29亿元。市内,重点是实施“中央厨房”“净菜配送”等工程,推动农产品进批发市场、进学校、进超市、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今年上半年市内销售农产品13.55万吨、金额19.93亿元。二是批发配送网。坚持市级重点负责规划布局建设具有市级代表性或省际区域性影响的大建设。同时以中小型“惠民生鲜超市”替代传统农贸市场,减少产品流通环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已建成全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大型连锁超市及配送中心56个、中小型批发市场5个、产地型集贸市场119个、商业营销网点936个,惠民生鲜超市94个。威宁县引进江楠集团建设农产品交易(产地)市场,规划用地1500亩,建成后将解决农产品供给端和需求端信息不对称、优质农产品滞销等问题。三是冷链物流网。总投资121余亿元,重点推进毕节国际内陆港、七星关石桥边物流园、七星关区黔西北农产品(电商)物流园等8个物流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项目建设,现已完成投资27.72亿元。以农商互联示范县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县区集配中心及农产品基地冷库建设为重点,引进中农批(南京)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贵州省农商旅、深圳德保集团等龙头企业参与,全力构建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全市冷库已建和在建共计179个,容量22.78万吨。其中,已建项目156个,库容9.28万吨,全市冷链运输车228辆。
五、构建“要素联动+示范带动+调度推动”保障体系。一是要素联动。每年市财政预算1亿元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向重点产业,在全市选派4652名农业料技人员和“土专家”“田秀才”,组织856名科技副职和科技特派员组建了11个产业发展专家组,定点到示范点产业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并将服务结构调整成果与农技人员绩效考核、评先选优、职称评定挂钩。2018年,对28名考核不合格农技人员降一档工资,取消职称申报资格。二是示范带动。筛选出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12个主导产业,成立12个产业发展专班,分别由1名市领导领衔推进。聚焦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4名“关键少数”,4名县级领导各创建一个5000亩以上、4名乡镇领导各创建一个1000亩以上的结构调整示范点,全市共创建了县级领导示范点39个,乡镇领导示范点990个,示范基地面积达121.3万亩。鼓励159名农技人员领办创办结构调整项目,示范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三是调度推动。市级抽调40名干部,成立1个巡查组和3个督查组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督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专题听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汇报对工作推进滞后的县区及书记、县区长、副书记、分管副县区长4位责任人进行约谈,今年以来,已专题调度4次,召开约谈会4次,集体约谈有关人员211人次。采取视频播放、图片演示等方式,每月分县区对500亩以上坝区创建工作进行集中调度研判,上半年,已完成对全市10个县区第一轮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