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下午23:02:04 星期五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讯息

义龙新区立足“三坝”深度开发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25日 11:30  字体: 文字来源: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  作者: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 访问量:600次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义龙新区立足“三坝”深度开发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近年来,义龙新区把推动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作为农村产业革命的突破口,拓展推进水田、旱地和山地产业结构调整,因势利导发展稻鱼菜、牧草、烤烟、中药材、食用菌、精品水果、林旅立体经济六大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全面营造龙头带动、合作社联结带动、大户示范带动、干部亲力推动、群众全面发动的发展局面,着力以结构调整的“量变”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实现“质变”,确保田坝增粮、旱坝增财、山坝增绿,全面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一)聚焦“田坝”做好“粮经”文章。锁定水资源富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12个总计10余万亩500亩以上坝区板块,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轮作、混作、茬作方式,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商品利润率,示范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一是菜稻轮作稳增产。义龙新区位于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三市县交汇中心,所辖八镇两街道都是主要产粮区,其坝区肥沃连片、水源充沛、生态良好、四季如春。新区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打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局面,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全面推广“夏秋稻、冬春菜”规模化轮作经济,充分发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效能作用,着力将坝区打造成三市县和5万余名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的主粮供给地和菜篮子基地。500亩坝区规划实施以来,已有24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坝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蔬菜两茬完成种植2.6万亩,水稻、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分别达66.7%和94%。二是稻鱼混作强特色。龙头企业在坝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集中在水资源富集坝区示范开展“稻+鱼”“稻+蟹”“稻+虾”混作,全面推行微生物、植物、动物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着力培育现行标准认证的有机稻,提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增值率。贵州亿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木咱镇流转2860余亩稻田发展的稻虾共养基地;黔西南州源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新桥镇木科坝区凭借优质水源发展稻蟹虾混作,规划建成年产5万公斤虾蟹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省内外各大市场,品质深得消费者好评,实现年产值220万元;新区国有平台农投公司在龙广镇小场坝坝区完成稻虾种养2300亩;顶效街道楼纳村充分利用500万元东西部协作专项帮扶资金,正在积极推进500亩红米有机稻基地建设。三是鲜食糯玉米茬作保增收。在水资源相对欠缺的顶效纳省、鲁屯平坝、万屯海丰、龙广联新、德卧八光、木咱坡贡等坝区,新区结合群众意愿,强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把脉问效,选择市场前景较好的鲜食玉米作为茬产作物。2018年以来,全区共发展鲜食玉米1.26万亩,总产量达3千多万斤,产值5700余万元,带动600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实现200余户贫困户脱贫。仅龙广镇联新村,群众通过发展鲜食玉米产业,贫困户从60户降到现在的28户。2019年6月4日,新区圆满承办了全省鲜食玉米示范现场观摩暨产业推进会,来自湖北、东北、北京等全国各地的一级经销商汇聚义龙,义龙新区鲜食玉米巧借茬产季时间优势和品质优势成功闯入了全国大市场。

(二)围绕“旱坝”做实“财经”文章。义龙新区规划编制500亩以上坝区共23个,其中有9个属于干、薄、沙、漏类旱耕地坝区,也是低效农作物主要调减区。新区聚焦7.6万亩低效籽粒玉米调减任务,大力发展牧草、烤烟、中药材和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复合式推进,保障群众增收,着力将“旱坝”经济做出特色。一是牧草主导强目标。早在2005年12月,义龙新区万屯镇牲畜市场就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定点牲畜市场,经过多年运营,已发展成年交易量7.5万头,全国商贾云集的大牲畜交易集散地,当地群众深得其利,对畜养业有着浓厚兴趣。义龙新区在抓脱贫攻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调减低效作物工作中,结合群众产业发展意愿,将种草养牛定为“一县一业”发展目标,充分利用金融扶贫政策,创新开发“金牛贷”精准扶贫信贷产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金融扶持、投保化险、农户主营”的新型种草养畜产业化体系,全面发动群众居家散养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规模化集中饲养。2018年5月,引进喜地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6000多亩的集市场交易、居家养老、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牛博园,已基本形成覆盖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各大城市的产供销体系。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全区共组织群众种植牧草43610亩,新增肉牛2.53万头,年出栏1.51万头,年存栏达7.5万头,有近1000户农户参与到种草养牛致富产业中。仅雨樟镇上坝田村,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家种草养牛,50头以上规模大户有24户,全村养牛近800头,种植牧草1000多亩。二是烤烟赢利夯基础。烤烟是广大农户经营多年的“旱坝”经济,已形成固定利润的产供销体系。义龙新区在狠抓新兴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更加注重固本强基,继续壮大传统赢利产业,积极按照“打牢基础、稳定规模、优化结构、降本增效、完善体系”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示范带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引进适销对路的云烟85、云烟87等优质烟叶品种,集中连片推广种植,着力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现代烟草农业,促进烟农增收。2019年,全区烤烟生产任务31400亩,实际移栽35299亩,覆盖全区7镇25个行政村1303户农户。目前已进入丰收季,烟叶产量已超过7.2万担的收购计划,群众净利润超过计划的1.19亿元。三是药材增收树特色。积极培育中药材大健康产业,强化农企合作,聚焦中医药企业和中药材市场供需要素,着力开发旱坝替换轮作高效经济。今年以来,义龙新区在组织合作社种植前伏800亩、三七640亩、莪术200亩和万寿菊300亩的基础上,引进贵州桓康源药业有限公司,按照“三变”改革和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投资10.61亿元,建设义龙新区万亩中药材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目前,公司在龙广镇联新村和德卧镇白水河村建成2750余亩白芨高效种植基地,并在百香果基地套种中药材2000余亩。据当地群众反映,过去并不出产的高膀田、沙漏地,经过公司统一经营后,他们不仅获得每亩1000元的流转费,而且公司通过返聘回田务工的方式,每月每人可增加2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一个4口之家的贫困户,只要有1亩地2个劳动力,一年即可脱贫。四是菌菇提质转模式。食用菌产业是义龙新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亮点。今年5月,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李邑同志在黔西南州调研时,对义龙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破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创业就业难题给予了充分肯定。新区选择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基地,围绕土质差、肥力弱的旱地坝区建大棚,采取“政府代建、企业回购、转包农户”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投入8000万元,以引进的全国香菇龙头企业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技术保障和营销后盾,联合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县建设“飞地产业园”,建设4.2万平方米的菌棒加工车间,晴隆、册亨、望谟三个搬出县整合24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建设62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新市民”和“公司+新市民”的方式,让每户新市民到产业园认种1-2个食用菌大棚,1棚1万棒上架,1棒净收益1.2元返利,保障认种新市民每户每年增收2-4万元。目前,义龙食用菌产业已进入快速拓展期,政府代建的73300平方米食用菌综合加工区和1500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示范基地,已交付公司生产运营,实现日均生产菌棒3.5万棒,预计今年年产1100万棒,产值达到6000万元,有效带动新市民及区内农户1430余户5000余人创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入棚认种,以工代训,成功培养了食用菌种植能手100余人。

(三)依托“山”做优“绿经”文章。义龙万重山,群众依山而居,耕山坝丘陵营生,义龙新区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狠抓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围绕山地、丘陵和林地的产业选择问题大作文章,致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做实“山坝”绝色经济。一是退耕还林增效益。按照志刚书记关于建设珠江上游绿色生态示范区的相关要求,狠抓落实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完成退耕还林5.87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64万亩。注重将脱贫攻坚工作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采取1户贫困户用1亩耕地帮助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代育1千株苗木,1年收入代育费5000元的“11115模式发展大苗代育2400亩,贫困户获利700万元。同时,引进恒大园林有限公司发展生态苗木建设全产业链,种植生态苗木4000余亩,大力推进黔西南州坡岗森林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区完成造林任务30630亩,兑现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410万元,发放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839.7774万元,公益林保险面积637848.54亩,投保资金191.3546万元,涉及181214人,退耕还林补助805户贫困户2926人。聘任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313人为生态护林员和森林防火巡防员,实现人均增收6000多元,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5%。二是特色经果树品牌。围绕25度以下坡耕地和丘陵山地,结合区域土壤和气候特征,组织群众和引进龙头企业,择优发展特色水果经济。2019年,全区完成水果种植7万亩,挂果3.8万亩,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42381亩,申报无公害企业16家,获批无公害产品认证14个;先后注册“马岭河”“马岭河无籽刺梨”“绿化桃”“盘江香梨”“楼纳佐家”5个商标品牌。其中,立足25度以下坡耕地发展的12000亩绿化桃,共由520户种桃专业户组成,产品远销全国各大水果市场,平均每户纯收入近6万余元,绿化村也成了当地桃产业的集散地。贵州秦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示范种植的3000多亩百香果,成了近年来电商平台畅销产品,2018年产量615吨,产值370.08万元,有效带动贫困户创业111人,就业1089人,助推务工群众人均增收3122元。三是林旅立体促改革。根据“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义龙新区以盘活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为重点,按照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总体思路,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林业“三变”改革,着力发展农林套种和森林景观经济,有效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2018年6月,贵州万峰(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鲁屯镇七一村植被覆盖率高达95%,森林覆盖率超过65%的6700亩“山坝”区域,建成集“生态、休闲、运动、康养”为一体的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云屯国际生态公园,2018年10月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荣誉称号,公园日均吸引上千人前来旅游观光,有效拉动当地住宿、餐饮和服务业的发展,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问题。贵州九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聚焦石漠化治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大力发展花椒树种植,先后在新区10余个村发展万亩花椒产业基地,并成功在花椒树下套种辣椒,打造了“双椒”共赢的立体产业发展模式。目前,义龙新区共发展林下经济4.693万亩,累计产值可达193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