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讯息

黔东南州“四个创新”助力粮食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黔东南州通过“示范创新、技术创新、种植模式创新、社会化服务创新”助力粮食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州粮食总产133.72万吨,同比增长5.17%,创历史新高。大力推广“优质稻+”种养模式,全州稻田养鱼面积达125万亩,全产业链打造一批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和效益。

一是示范创新,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办点。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针对黔东南州粮食单产较低的短板,推行党政领导领办粮食高产示范田工作机制,州、县两级党政一把手领办高产示范基地34个,总面积近3.5万亩。州级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水稻等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整合中央和省级用于粮食生产资金达5020万元用于示范点建设,相关业务部门在示范田组建州、县专家技术服务团队,依时令季节做好技术指导服务。通过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办点高位推进我州粮食单产提升。

二是技术创新,挖掘粮食单产潜力。针对我州水稻品种杂多的问题,利用我州“国字号”制种基地,开展“看禾选种”活动,集中展示的164个品种,帮助农民看禾选种,使示范基地真正成为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窗口。针对我州农村劳动力减少、秧苗质量下降、旋耕机耕层浅、栽插稀大窝现象普遍的问题,以推广水稻钵苗湿润育秧技术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农艺农机相结合技术新模式,集成了一批绿色高效模式,探索粮食绿色生产,实现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经专家组对全州创建的34个水稻高产示范点测产,天柱县高酿坝区最高亩产量达849.73公斤,创下全州今年来水稻最高单产,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州水稻均衡增产。2021年全州水稻单产为430.61公斤/亩,同比增长3.32%

三是种植模式创新,促进粮食提质增效。大力推广“优质稻+”种养模式,全产业链打造一批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稻+渔”“稻+菜”“稻+菌”综合种养产业带,即稳定了粮食生产,又提高了种植效益。2021年全州“稻鱼”复合种养达125.23万亩。“稻+羊肚菌”“稻++西瓜+油”“稻++菜”等稻田水旱轮作多熟制创新与推广成效显著;利用稻-鱼(鸭、蛙、虾等)复合种养模式,以鱼、鸭肥田,以鱼、鸭治虫,形成了我州独具特色的药肥双减技术,全州化肥施用量持续减少,全面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四是社会化服务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聚焦粮食种植“谁来种、谁来管、谁来收”问题,重点推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机防服务队和农村能人与大户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黎平县“菜单式+包干式托管”化解山区种粮难题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带动小农户发展”行列进行全国推介;麻江县通过“村级联营+合作社+大户模式”开展水稻钵体湿润育秧技术,承接水稻商品化育苗订单,订单秧苗达7000多亩,合作社创收50余万元。通过农艺农机相结合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得到了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