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春播作物抗旱栽培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农业气象年景总体一般偏差,干旱气候特征明显,为推动2025年粮油作物单产提升2%左右的目标任务落实,现将水稻、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甘薯等作物抗旱栽培技术发布如下。
一、水稻
一是科学选择品种。建议选择高产优质、耐旱型的品种类型,如旱优78(黔引种2021第023号)、旱优73(黔引种2024第134号)等通过引种或者审定的品种,在项目示范区可开展示范。也可以选用生育期偏短的野香优莉丝、香两优619、香两优贵福占、M两优152、T香优557、野香优1701等品种,降低伏旱带来的风险。二是抓好育秧技术推广。当前,水稻尚处于播种前期准备工作,要提前选择水源有保障、管理方便的地块和做好育秧物资等筹备工作。一般稻区推荐使用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中旱、重旱常发稻区应用无纺布湿润育秧、无纺布旱育秧,通过稀播,延长秧龄,根据旱情发生情况,可利用集约化育苗大棚进行集中育苗。要加大集中育秧推广力度,培育新型育秧主体,推动秧苗商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加强水源保障工作。各地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沟通会商,积极应对水稻播种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生产因素影响,适时利用有效气象条件,及时做好蓄水、保水、引水、调水等工作,确保水稻春播工作顺利完成。
二、玉米
一是推广根部集雨覆膜栽培技术。各地要适时抢墒播种,推荐采用根部集雨覆膜栽培技术,由传统的“播种~盖土~覆膜~出苗~破膜”改成了“播种~覆膜~盖土破膜~出苗”的步骤,该技术能有效减少出苗后破膜不及时造成的烧苗、缺苗情况,并能充分利用有效降水,提高玉米出苗率,保障苗齐苗壮,构建高产群体结构。二是应用抗旱保水剂技术。易发生干旱区域,可选用抗旱保水剂与基肥同步施用,以此疏松土壤,减小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起到抗旱保水、水土保持等作用。三是应用“一喷多促”技术。在玉米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如遇持续干旱,对没有浇水条件的干旱地块,可及时喷施叶面肥、生物刺激素,如:磷酸二氢钾、5-氨基乙酰丙酸、γ-氨基丁酸等,降温增湿,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三、高粱
一是应用育苗移栽技术。优先选择育苗移栽技术,育苗方式推荐使用营养块(球)及漂浮育苗等,尽量避免撒播等传统育苗方式,采取分期分批方式育苗,使用有机肥(农家肥)作为底肥,及时抢墒移栽。二是施用有机肥和抗旱保水剂。直播高粱使用有机肥(农家肥)作为底肥,并使用抗旱保水剂播种。三是应用覆盖栽培技术。因地制宜采取起垄地膜覆盖或秸秆覆盖种植技术,有效集雨保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四、大豆
一是应用大豆种子处理技术。播种前选用含有精甲霜灵·咯菌腈成分的种衣剂进行包衣。二是施用有机肥和抗旱保水剂。使用有机肥(农家肥)作为底肥,并使用抗旱保水剂播种。三是应用秸秆覆盖技术。因地制宜可采用秸秆覆盖精量播种技术。四是及时中耕除草和补种。大豆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减少大田耗水。已出苗地块如有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时补种。
五、马铃薯
一是适期抢墒播种。当前已进入春马铃薯播种期,要根据降雨和土壤墒情抓好抢墒播种工作。若适宜播期前段干旱较重,则可适当推迟等雨或造墒播种。二是合理使用种薯。春播马铃薯可通过选用脱毒种薯、剔除老龄薯、使用小整薯、适当增大切块等措施提高出苗及苗期抗旱能力。三是推广保墒栽培技术。做到即翻即种,增加有机肥覆盖种薯,播种时使用抗旱保水剂与底肥同施,适当深播,增加起垄覆土厚度,采用间套作模式,因地制宜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四是应用“一喷多促”技术。在结薯期至薯块膨大期如遇持续干旱,对没有浇水条件的干旱地块,可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根茎宝、氨基酸等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六、甘薯
一是适期抢墒播种育苗或移栽。选择水源条件较好、灌溉方便的地块进行育苗。移栽大田提早开展翻整地、起垄准备工作,利用有效降雨抢墒进行黑色地膜覆膜保墒,待适宜移栽期进行移栽。二是采取“留三叶”抗旱移栽法。采取高剪苗措施剪取健壮苗,移栽时地面上保留三片叶,提高幼苗抗旱能力和缓苗存活力。三是推广保墒栽培技术。移栽大田整地起垄时使用抗旱保水剂与底肥同施,增加起垄覆土厚度,浇淋移栽定根水,采用间套作模式等措施。四是应用“一喷多促”技术。在结薯期至薯块膨大期如遇持续干旱,对没有浇水条件的干旱地块,可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根茎宝、氨基酸等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2025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