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水产养殖主要病害防治
春季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大,鲤鱼、大口黑鲈等水产养殖品种易发生疾病,应加强病害综合防治。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弹状病毒属),主要危害虹鳟等鲑科鱼类。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色发黑,出现昏睡,或游动缓慢,时而出现痉挛,往往狂游后突然死亡;有突眼和腹水,肛门处常拖有一条长而粗的黏液便,鳍基、口腔、肌肉、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心包膜等出血。该病在水温8~15℃时流行。
(二)防治方法
一是严格管理,做好检疫和卫生消毒措施,鱼苗饲养地应封闭隔离,避免与染疫或携带者接触;投喂鱼糜或鱼内脏饵料时必须煮熟后使用。
二是对受精鱼卵用50毫克/升的聚维铜碘浸泡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杀灭附着在卵子表面的病毒,阻断垂直传播的途径。
三是每千克饲料,一次量用20克板蓝根末,每天2次,连用5天;或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等,增强免疫力。
四是对鱼池采取提高水温至17~20℃能有效控制此病,但采用该法不能消灭带毒状态,应禁止将这些鱼类运至未受感染的养鱼区。
二、鲤春病毒血症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鲤弹状病毒),主要危害鲤,也可感染草鱼、鲢、鳙、鲫等。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色较黑,呼吸缓慢,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腹部膨大,有腹水,突眼,肝门红肿,体表、眼、内脏出血,肌肉出血,肝、脾、肾肿大。主要流行于水温13~20℃的春季,其中该病暴发的最适温度为16~17℃,水温超过22℃一般不再发病。死亡率可达80%~90%。
(二)防治方法
一是严格执行水产苗种检疫制度,从源头控制该病发生。
二是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并加强饲养管理。
三是对水源、养鱼设施等进行消毒,可用含碘量为100毫克/升碘伏消毒池水,或用次氯酸纳等含氯消毒剂消毒水体。
四是杀灭鲺和水蛭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五是将水温提高至22℃以上。
三、痘疮病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为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鲫、草鱼、圆腹雅罗鱼、金鱼。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有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石蜡样增生物”,由乳白色变为奶牛色、桃花色、褐色、黑色。该病流行于秋末至春初的低温季节及密养的鱼池、网箱,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时,患病轻的病鱼会逐渐自愈。
(二)防治方法
一是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二是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团头鲂、鲢、鳙等鱼类。
三是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四是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流动水更好),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
五是排出原池水3/5,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PH9.4~10后加入新水。
六是每立方米水体每日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0.45~0.75mL,全池泼洒。
七是每kg饲料添加银翘板蓝根散3.2~4.8g,每日投喂2次,连续投喂7天。
四、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病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为弹状病毒,主要危害加州鲈苗种,发病后死亡率可高达100%。苗种发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昏睡、螺旋式或不规则的游泳、腹部肿胀,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发病早期可见肌肉出血,脱便现象,病情严重的出现眼球突出,从下颌到腹部有出血。成鱼病鱼主要症状是烂身、烂鳍、停止摄食,濒死鱼在水面漫游,严重者体色发黑。解剖病鱼鳃有少量出血点、肝脏严重肿大、充血,呈“花肝”,肾脏肿大,胃肠空、无食,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变化。流行季节主要3~4月、10~11月,水温25~28℃时最易发病,感染途径主要以水体为媒介、水平传播,亦可由亲鱼通过垂直传播给苗种。
(二)防治方法
一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苗种检测。
二是苗种投放前,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淤,清塘消毒。
三是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
四是加入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提高其免疫力。
五、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目前初步认为是嗜麦牙寡养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其他鮰科鱼类也可感染。主要症状是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肛门红肌外突,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腹水,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套叠,发生套叠和脱肛的肠道明显充血、出血和坏死。3~9月是其发病的时期,但以3~5月高发,一般是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并随水温的升高病程缩短,此病发病急,死亡快,病程短,一般病程在2~5天,发病率90%以上,死亡率80%以上,严重的达100%。
(二)防治方法
一是彻底清塘消毒,消灭养殖环境中的致病菌。
二是在引进鱼种之前进行严格地检疫,防止将带有致病菌的鱼种带入养殖环境中来。
三是鱼种下塘前用1~3%食盐溶液浸泡5~20分种,清除鱼种体表的致病菌或者寄生虫。
四是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消毒养殖池水,控制养殖水体中的致病菌数量等。
五是发病时,可用氟苯尼考添加在饲料中连续投喂,连喂5~7天,同时每隔一天在养殖水体中泼洒0.3mg/L的二氧化氯制剂消毒池水。
六、竖鳞病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是豚鼠气单胞菌、水型点状假单胞菌,主要危害鲤、鲫、金鱼、草鱼、鲢等。主要症状是体表粗糙,鳞囊内积水,鳞片竖起。发病时间为初冬至春季,气温在15℃以下,尤其在气温骤降时常暴发流行。
(二)防治方法
一是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二是发病初期加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三是用3%食盐水浸泡病鱼10~15分种;或用2%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泡10分种;或用捣烂的大蒜250g加入50kg水,多次浸泡病鱼。
四是可选用青板、黄柏散等中草药治疗。
五是每kg鱼体重每日2次、每次拌饵投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钠粉(规格为250g:磺胺二甲嘧啶10g +甲氧苄啶2 g)1.5g,连用6天。
七、白云病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主要危害鲤鱼、江团、鲟鱼等。主要症状是最初体表有点白色粘液物,严重时好似全身布满一片白云。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此病常并发竖鳞病和水霉病(受伤后易发)。
(二)防治方法
一是应选择健壮、未受伤的鱼种,放养前鱼种用盐水等进行浸泡。
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尽量缩短越冬停食期。
三是每立方米水体使用5%苯扎溴铵溶液2~3mL,稀释300~500倍后全池泼洒消毒。
四是用氟苯尼考添加在饲料中连续投喂,每天1次,连续3~5天。
八、烂尾病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是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斑点叉尾鮰、罗非鱼等。主要症状是病初尾柄处皮肤发白,随后尾鳍、尾柄充血、发炎,严重时尾鳍烂掉,甚至整个尾部烂掉。此病较常见,只要鱼尾部被擦伤,或被寄生虫等损伤后,鱼体抵抗力下降,水质又较污浊,养殖密度高,水中病原菌又较多时,就容易暴发流行。
(二)防治方法
一是注意保持池水洁净,使用含氯石灰、三氯异氰尿酸粉等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水体消毒剂,用法用量按产品说明书。
二是避免感染寄生虫。
三是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可减少此病发生。
四是用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拌饲投喂,每天一次,连用4~6天。
九、水霉病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有水霉、绵霉等,主要危害各种受伤的鱼及卵。主要症状是严重时呈灰白色棉毛状,卵呈“太阳籽”。 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极广,5~30℃均可生长繁殖,流行水温13~18℃,鱼体受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二)防治方法
一是清塘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用200mg/L 的生石灰或20mg/L 的漂白粉消毒。
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
三是尽量避免高密度暂养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或在捕捞、运输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低温期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四是经过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用2~3%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五是发病时用浓度为20mg/L 聚维酮碘溶液,或用20~30g/L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10min。
六是用8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 (1:1)全池泼洒。
七是内服抗细菌的药物(如黄胺类等),防止细菌寄发感染。
十、小瓜虫病防治措施
(一)病原、流行情况和症状
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观赏鱼。主要症状是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在鱼体表、鳍条或鳃部等寄生处形成小白点。小瓜虫繁殖适温为15~25℃,主要流行于春、秋季,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衰弱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小瓜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
(二)防治方法
一是防止野生鱼类进入养殖水体,避免养殖鱼类受到小瓜虫感染。鱼塘灌满水后,至少要自净3天才能放入鱼苗,因为即使随水源引入幼虫,在它们没有找到宿主感染时,2天后会自行死亡。
二是曾经发生过小瓜虫病的鱼池要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并且在烈日下曝晒1周。
三是鱼下塘前进行抽样检查,如发现有小瓜虫寄生,应采用药物药浴。
四是以盐度为20~30的盐水浸泡,用于治疗和预防均有效。
五是用浓度为0.7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溶液全池泼洒。
六是全池遍洒辣椒和生姜,每立方米水体放辣椒粉 0.8~1.2g 和生姜 1.5~2.2g,先粉碎、加水煮30分种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泼1次,连泼2~3天 。
七是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将养鱼的水槽、工具进行洗刷和消毒,否则附在上面的包囊孵化后又可再感染其他鱼。
八是将水温提高到28℃以上,以达到虫体自动脱落而死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