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讯息

罗甸县大井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近年来,罗甸县大井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凝聚村级“组织、先锋、能人、青年、社会”五支力量,充分用好衔接资金,以规范竹筏运营为突破口,集中整治“竹筏乱划、车辆乱停、餐饮乱营、摊位乱摆、污水乱排”五大乱象,推动农文旅融合业态升级,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2024年,大小井景区五一、国庆期间共接待游客25.86万人次,净收入64.8万元,带动景区农家乐、民宿创收500万元以上;大井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9.39余万元,比2021年多566.69万元,增长32.02倍。

一、做法与成效

(一)聚组织之力“抓统领”,“各自经营”变“统一布局”。长期以来,大井村竹筏载人由村民自由发展,自制竹筏通过使用铁丝捆绑即下水载客,最多时共有119艘在河上划行,划行路线随意,不仅使河道拥挤影响游客体验,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2021年,大井村“两委”牵头成立贵州大小井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按照“4321”运营分成模式(即旅游收入40%用于竹筏操作员分红,30%用于全体村民普惠性分红,20%用于购买保险及日常维护,10%用于村级管理人员奖励)统一运营。2022年,投入衔接资金60万元采购20艘电动竹筏,全村招聘青年36名,持证上岗,统一规划旅行路线,解决了竹筏运营安全隐患问题,带动村民就近就业。2024年,仅竹筏收入就达481.36万余元,成为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集先锋之力“干在前”,“杂乱无章”变“井然有序”。以“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重点聚焦景区污水乱排、垃圾乱扔、车辆乱停、摊位乱摆等不良行为,组织党员开展入户宣传和集中整治工作,让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杂乱无章的商品摊位变得井然有序,提升了游客体验。同时,将全村12户私家停车位和公共区域停车位(880个),全部收归村办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明确经营收入的90%按入股面积分成,10%用于日常管理维护。2024年,入股面积(40m2)最少的农户分红2000余元,入股面积(1269m2)最多的农户分红达5万余元。

(三)汇能人之力“出点子”,“单打独斗”变“合作共赢”。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召集本村各类能人45名,为发展出谋划策。成立大小井农家乐协会、竹筏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重点针对景区内餐饮价格乱定、商品恶意竞争等不良行为,统筹景区餐饮店、服装店等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实现景区消费市场稳定有序。通过能人“聚智”带动,景区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餐饮经营由2022年的11家增加到26家,执证竹筏操作员由5人增加到36人。

(四)引青年之力“创新意”,“单一流量”变“多元留量”。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回引20余名本村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融合罗甸布依族服饰和扎染文化,打造民族服饰、民歌演唱等民俗体验,开发布依水迪、水上集市等水上业态项目,整合闲置农房修建3家康养主题民宿,新增集“美食、摄影、露营、休闲派对”于一体的“稻田咖啡”网红打卡空间,实现“新思想”带来“新业态”。在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组织开展“水上音乐节”“少数民族服装节”“篝火晚会”等活动,通过网红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媒体传播,吸引流量,营造“百花齐放”的宣传氛围,持续擦亮“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名片。2024年,罗甸大小井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点击量超过1.2亿次,得到多名百万粉丝级网红打卡推荐。

(五)借社会之力“蓄能量”,“单兵作战”变“协同发展”。牢牢把握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贵阳市联系协作及省直部门帮扶等历史机遇,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景区沿线道路、停车场、竹筏停靠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健全完善景区功能配套,增强景区承载能力。建成民族文化陈列室、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三江屯堡议事廊亭等民族文化娱乐场所,满足村民日常文化活动需求。依托景区“热度”和“流量”,联合附近的沫阳村、红星村、董当村等在景区开设农产品展销位,实现联村抱团发展,既解决了景区内农产品“供不应求”问题,又带动了周边村民的蔬菜、水果等农特产品销售。2024年以来,累计吸引5万余人到水上市集打卡拍照,其中300余名网红达人参与,线上线下累计销售本地农特产品1.5万余斤。

二、经验与启示

2021年以来,大井村坚定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初步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格局,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凝练丰富,形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井经验”。

(一)始终坚持以实现民富景美人和为目标。注重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确定阶段性具体任务。2021至2022年,致力于农村“五乱”,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2022年至2023年,立足景区发展产业,通过衔接资金购买电动竹筏20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提质升级;2024年以来,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全力打造“和美乡村”。

(二)始终坚持以帮扶政策衔接资金为载体。大井村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是电动竹筏,采购资金来源于衔接资金,由于得到衔接资金等帮扶投入,强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搭上旅游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三)始终坚持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引擎。依托大小井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业兴、村美、民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致力于护好绿水青山、挖掘乡村文化、讲好乡村故事,并将美丽风景和乡愁记忆转化为吸引旅客的符号,为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提供了丰富内容。

(四)始终坚持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为路径。重视头雁效应,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干中学”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带头人队伍。根据乡村建设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治理重点、完善治理方法、提高治理水平,通过有效治理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生态,进一步促进乡村发展。

(五)始终坚持以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坚持村为主体、村事村办、因村制宜、各具特色,使“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符合各村实际。坚持责权利捆绑,更好调动村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行政村更珍惜建设成果。切实满足村民需求,让广大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使“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成为一项民心工程。

(根据黔南州委农办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