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防涝灾害及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
近段时间以来,我省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部分果园积水严重,尤其是桃、李等浅根系果树受灾情况较为突出。为指导各地做好果树灾后管理,抢抓晴好天气开展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尽快恢复树势,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组织有关专家提出桃、李、百香果防涝灾害及灾后管理关键技术指导,供各主体参考。
一、桃
1、及时排水防涝害
桃树根系易因积水导致呼吸受阻从而出现叶片黄化甚至死亡,在降雨发生前后,对易发生积水的桃园开挖或疏通排水沟,开挖排水沟深度与宽度以确保积水可迅速排出为宜。
2、清除杂草利通风
割除园内杂草,确保园内通风,有利于树体尽快干爽,降低果园内部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
3、合理修剪促成熟
剪除树体上直立枝、重叠枝、下垂枝等,避免叶幕层过厚,使树冠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促进果实着色与增糖。
4、及时喷药防病虫
夏季强降雨过后,极易爆发褐腐病、疮痂病、细菌性穿孔病、橘小实蝇、金龟子等病虫害。因此,持续降雨后的天晴,应及时喷施杀虫杀菌剂,避免病虫害爆发。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也可选择其他具有针对性的杀虫杀菌剂。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采果前25天不喷施农药。
5、科学施肥促树势
对于已出现涝害的树体,可补施适量化肥,选择3个“15”的均衡肥每株半斤到一斤进行条状沟施,同时叶面喷施0.3%尿素+0.3%磷酸二氢钾,以促进树势的恢复。
6、适时采收保效益
成熟品种应趁天气转好或停雨间隙及时采收,就近销售;近成熟品种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可在连续晴天果实成熟度达8成以后采果。就近销售可适当晚采,远距离销售可适当早采。采摘宜在早上或傍晚温度较低时进行。
二、李
1、果实减灾
未到成熟采收期的挂果树可树盘覆膜,减轻裂果落果损失,同时及时清除裂果,可整树喷钙肥增强果皮韧性。接近成熟期果园可立即采收。
2、暴雨涝灾预防
雨季来临之前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配备必要的排水设备,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涝灾后应立即排除积水,确保土壤通透性,防止沤根烂根。
3、及时中耕、施肥
暴雨过后,已完成采果的果园应及时进行果园中耕,深度10cm左右,结合中耕在树冠的外围追施控释肥,深度20cm。受灾果园可结合喷药加入0.1-0.2%磷酸二氢钾+0.1%中微量元素(钙、镁、锌),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恢复,增强树势。
4、及时喷药、防虫治病
灾后易发褐腐病、蝇粪病、炭疽病、梨小食心虫、橘小实蝇等病虫害,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可喷施4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20%氨基酸1000倍液,也可选择其他具有针对性的杀虫杀菌剂,相隔10~15天左右喷施1次,喷施1~2次,要细致周到喷布各个树体,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采果前25天不喷施农药。
三、百香果
1、排水降湿
开沟排水:尽快清理果园内外的排水沟,确保积水迅速排出,避免根系长期浸泡;对于低洼积水严重的果园,可在行间深挖排水沟,垄顶与沟相差约50cm,挖沟时向外有一定坡度,边沟低于厢沟,田渠低于边沟,加速排水,保证果园排水通畅。
揭膜透气:将果园铺设的防草布(膜)揭开,加速土壤晾晒。待土壤稍干后,及时浅耕(5-10cm)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恢复。
2、根部管理
检查根系:挖开部分植株根部,检查根系是否腐烂。若发现大面积烂根、腐根,枝叶黄化萎蔫,植株死亡,建议整株拔除,避免染病扩散全园。
促发新根:灾后4-5天,结合松土,植株根茎部使用1000-1500倍液的3%甲霜·噁霉灵(水剂)+1.8%阿维菌素(乳油)+6%春雷霉素(水剂)+生根粉灌根,促发新根,用药间隔7-10天,共计2-3次。
3、枝条修剪
疏剪病枝:剪除黄化、萎蔫严重的枝叶以及落花落果的弱枝、残枝,减少养分消耗。
适度回缩:对生长过密或徒长枝进行回缩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4、科学施肥
慎施肥料:灾后不宜立刻施肥,避免立即施用高浓度肥料,以防伤根。待受灾果树新根萌发,恢复正常生长,再逐步追肥。
叶面补肥: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中微量元素(钙、镁、锌),缓解黄化,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可添加芸苔素内酯(如碧护)调节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
5、病虫防控
全园杀菌:灾后每7天喷施1000-1500倍液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春雷霉素(水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全园消毒1次,共2次。叶面喷施1000-1500倍液的5%氨基寡糖素(水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或9%吡丙醚·噻虫嗪1000倍+嘧霉胺1500倍或吡唑醚菌酯·澳菌腈1500倍。
清理病果烂果:及时清除果园中的皱缩、腐烂果及落叶、落果,带出果园集中销毁,减少病源滋生,避免病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