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生态畜牧业

洪涝灾害地区动物疫病防控消毒技术指南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洪涝灾害后,养殖场正常环境受到破坏,生物安全防护水平降低,因灾死亡的畜禽尸体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暴露,均易造成病原感染扩散,打捞、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等过程也存在病原微生物扩散风险,上述多重因素导致动物疫病流行和发生风险随之增大。为切实加强洪涝灾害地区消毒工作,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养殖场消毒

(一)过水养殖场(水未退)消毒

及时打捞收集病(淹)死动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用含氯类消毒剂(有效氯500~1500mg/L)对养殖场内污水进行消毒。

(二)过水养殖场(水已退)消毒

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一次彻底大清扫,不留死角,防止动物尸体、粪便、污泥、污物以及过水的饲料、垫料等遗留在场内。可采用10%~20%石灰乳悬液或1%~2%氢氧化钠对道路进行喷洒消毒;采用氢氧化钠、二氧化氯类、戊二醛类对畜舍及其墙面地面、栏舍等进行消毒,采用火焰对畜禽舍的墙、地面、用具等非易燃物品进行消毒;采用季铵盐类、复方含碘类、过硫酸氢钾类等对生产、加工设备及器具进行消毒;采用过硫酸氢钾类、二氧化氯类对环境及空气进行消毒;畜禽饮用水可采用漂白粉等氯制剂消毒;采用生石灰与粪便拌和进行粪便消毒;采用生石灰对潮湿地面、粪池、粪堆及污水沟进行消毒。

(三)保证消毒频率和消毒效果

雨天消毒可适当加大消毒药使用浓度。每周对养殖圈舍(可带畜禽)消毒3~4次,每周至少开展两次环境消毒,保证消毒效果。一旦发生疫情,应增加消毒频率,并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二、病(淹)死动物场所消毒

对病(淹)死动物场所,可选用2%氢氧化钠或10%石灰水进行喷洒消毒。每周消毒3~4次。

三、无害化处理厂消毒

道路可采用2%氢氧化钠进行消毒;生产车间可采用氢氧化钠、二氧化氯类、戊二醛类进行喷洒消毒。每日至少消毒1次。

四、车辆及工具消毒

首先采用高压水枪对打捞或运输病(淹)死动物的车辆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顺序,对车体、轮胎、底盘等部位进行冲洗;然后使用不对车厢造成腐蚀性的清洁剂喷洒车体,并充分作用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再使用低压喷雾装置,对车辆的车厢、轮胎、底盘等部位喷洒消毒药剂(戊二醛类、季铵盐类、复方含碘类),充分作用后,用高压水枪对车辆进行全面冲洗,晾干后方可再次使用;采用高压水枪对打捞或运输病(淹)死动物的工具进行清洗后,可选用戊二醛类、季铵盐类、复方含碘类消毒剂对其进行浸泡或喷洒消毒。

五、人员及防护用品消毒

参与打捞收集病(淹)死动物人员的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可用过硫酸氢钾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并做好无害化处理;打捞人员的手部及皮肤裸露部位应先进行彻底清洗,然后用碘伏或75%酒精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