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资金管理,扎实抓好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黄俊明总农艺师在全省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资金管理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秋粮生产关键时节,大忙之中,我们在贵阳召开全省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资金管理培训会,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不断加强项目财务管理,提高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资金管理水平,保障资金使用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工程和高产创建项目更好更有效实施,保障我省粮油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刚才,委财务处方涛处长通报了我委今年对2013年度全省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结果,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委粮油处易勇处长传达了农业部7月下旬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秋粮抗灾夺丰收现场会精神;等一会,省纪委驻省农委纪检组副组长祁华同志将作题为“加强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线”的项目廉政管理培训;下午,委财务处肖冀霞和齐勇两位高级会计师还将分别作题为“如何在财务资金核算环节防范项目资金使用风险”和“财政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的专题培训。下面,我就如何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扎实抓好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强化对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重要性的认识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战略性物资,粮食生产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粮食安全都面临新的考验,尤其是近年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对全球粮食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今年,中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国情、农情、粮情的准确把握,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意志。我省粮食自给水平不高,人口刚性增长、耕地刚性减少,城镇化、工业化和结构调整对粮食播面压力非常大,灾害发生频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2011年我省受特大旱灾影响,粮食减产,总产仅876.9万吨,2012年全省调进375万吨粮食,约相当于一年产量的30%左右;2013年又受伏旱影响,粮食总产仅1079万吨,比上年减产4.5%。为此,省委提出“要牢牢抓住稳定粮食生产这个首要任务”,陈敏尔省长指出,要让贵州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贵州人手中。把粮食生产列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
为保证我省粮油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从2004年起连续11年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从2005年起连续10年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粮食增产工程(省重大农业工程项目)2004-2013年10年累计有效实施面积1亿亩,平均亩产473.58公斤,亩增产61.8公斤,新增粮食产量65亿公斤;高产创建项目,2005-2013年累计有效实施面积901.8万亩,新增粮食产量139.9万吨、油菜籽7.1万吨。两项目的实施结果证明: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通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和高产创建项目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确保我省粮油生产持续发展、促进了我省粮油生产的发展、保障粮油产品供应有效途径,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凝聚农业系统力量、稳定队伍、推广新技术的重要平台。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项目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项目自2004年起实施,从200万元做到13600万元,来之不易,各地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确保实施效果,保证当前形势下我省仅存的两大项粮油生产项目的持续发展。
二、正视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切实提高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为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我委于今年5-7月组织对2013年度各地实施的粮食增产工程、粮油高产创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抽查。分5个组,抽查了27个县,从抽查情况来看,大部分项目实施单位基本上按照项目批复要求使用资金,基本做到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基本按要求收集、整理和归档项目财务凭证、资金文件等资料,大部分项目资料真实、完整、合规。但检查中也发现一部分项目资金使用存在不少问题,每个县或多或少都有问题,部分县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刚才方涛处长已作了通报,归纳主要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普遍存在资金结余问题;二是“以拨作支”情况突出;三是管理费支出随意性大;四是政府采购不严格,物资管理不规范;五是部分项目资金管理不严谨;六是社会化服务资金使用不符合要求;七是部分县项目资金到位慢或不能到位。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了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项目虽然明确了资金的支持环节和管理的要求,但要求比较原则、笼统,没有建立详细的资金管理细则,支持环节调整余地大,没有明确一些支持环节的支出范围、程序等。同时,没有进行过全省性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仅在每年项目总结验收时查验了财务决算报告。因此,对存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导致一些问题长期存在,习以为常,部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是领导重视不够,财务管理不严。越来越多的承担单位领导忽视粮油生产,对粮油项目的资金管理重视不够,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对项目设置、资金安排、建设内容等不了解,未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管理,加之部分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建全、不规范,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省级批复组织实施,资金使用随意性突出,造成乱用项目资金发补贴、补充办公经费等;不按程序和要求审批报账,不严格按政府采购规范采购和发放物资,简单采取“以拨作支”方式使用资金,甚至有的项目承担单位有意减少实施规模,等等。
三是项目资金下达较迟,造成部分县物资采购不规范、资金节余过大。目前,各地物资招标均需要见资金文件才能进入招标程序,进入程序后,又要一段时间才能采购到物资,由于资金下达较迟,部分县为了不误农时,只好不按规定程序、方式采购。同时,由于批复和资金下达迟,部分县担心面积和资金有调减,不敢足量采购配套物资,造成节余过多,也影响了实施效果。
四是我省专业合作社发展较慢,部分县对发展社会化服务认识不足,未能合理使用社会化服务资金。一些县是不知道如何用,造成节余,一些县是乱用,造成违规。
上述原因固然有些是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领导不重视、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监管不严造成的,凡是领导重视、资金管理制度建全、监管严格的县,不仅资金用得好、使用规范,项目实施效果也突出,如遵义县、余庆县。
同志们,财政资金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支农资金事关“三农”发展,事关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是支农惠农资金,是民生资金。因此,我们在查找梳理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管好用好项目资金。重点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刚才已经说了,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对于确保我省粮油生产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大项目自2004年起实施,财政资金从200万元增加到13600万元,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大家辛勤工作、不断努力、不断争取的结果,来之不易,但如果我们长期疏于管理,不管好用好这笔资金,各种问题就会陆续暴露出来,出大问题是迟早的事,一些同志有可能犯错误,两大项目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被淘汰,全省的粮油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就会受到大的影响。因此,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提升财务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切实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作用,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益,这既是保证两大项目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省农业系统廉政建设的需要。
二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细化、完善资金管理程序
各地要严格按照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农业部制定的《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4]31号文件)、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黔府办发[2012]34号文件)规定使用项目资金。要根据省级项目批复,规范管理费用的开支范围,明确开支程序,不得随意开支管理费。要严格项目测产、验收管理,细化项目测产、验收人员组成、人数、程序、方法等,明确咨询费、验收费开支范围、标准;明确餐费、交通费、蹲点补助费等费用的开支范围、标准、程序等。
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加大项目调整、淘汰力度
各级要进一步细化、完善项目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办法,严格项目管理,对不按项目批复内容实施、项目组织管理不力、项目实施效果差,尤其是项目资金管理混乱、资金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实施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在下一年度项目安排时削减其项目资金支持额度或取消其实施项目的资格。
四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州)农委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省农委委托各市(州)农委对辖区内的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管理和督查指导,加大市(州)对这两个项目的调控权、话语权,充分发挥市(州)农委的监管作用,各县要自觉接受和主动配合市(州)农委的管理。
五是抓紧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这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检查组(包括市州的复查)均已要求各地按财务管理规定进行整改。各地必须于今年10月底前整改完毕,并由市(州)农委督促、检查、复核后统一报省农委复核、审查,其中对仍有较大资金结余的,按结余额度调减明年项目指标;对整改不达标的,明年将大幅度调减其项目资金支持额度或不再安排同类项目。
针对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我委检查组经充分讨论,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一是今后这两大项目资金不得“以拨代支”,资金只能在项目单位开支使用和报销;二是蹲点补助不能超范围发放,只能补助给实实在在、真正蹲点的人员,并且要规范发放程序和标准;三是测产验收专家咨询费必须严格控制好发放范围和标准,只能发给现场测产、现场验收的专家,建议专家人数一般不要超过7人,发放标准各地一定要严格把握,一定不能过高,不能突破常理、常规;四是管理费只能用于与项目实施密切相关的有关管理开支,且要规范开支内容、程序和标准;五是物资采购,按各县(市、区)政府的要求进行,并且要建立物资采购出库、入库制度,严格公示、公告制度,规范物资发放程序和标准;六是单个项目资金额度超50万元(含)的,项目验收时必须要有审计报告,由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加盖审计局公章。
三、加强领导,创新思路,扎实抓好今年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
今年全省实施继续粮食增产工程1000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265个(含20个整乡推进试点乡80个示范片)。目前,两个项目的经费已下达、实施方案已批复,项目实施进入后半期,也是关键时期,各地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抓好项目实施。
一要转变观念。转变种粮效益不高、不增收的观念,树立种粮既能满足食物需求,又能增效增收的理念。如湄潭县茅贡米业在永兴等乡镇流转5000多亩稻田种植优质米,带动农户8000余户,核心基地达2万亩,稻谷收购价高达7元/公斤,精米产品售价高达35元/公斤以上,最高达128元一斤,农民收入高达2500元/亩以上,企业毛利达15元/公斤以上。再如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白水村种粮大户邵和恩租赁500多亩稻田种植优质米,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进超市,种粮年创收达80多万元。
二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要在项目区内,把粮食增产指标列为对县、乡工作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建立领导干部的样板指挥田,挂牌亮名。要把项目由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实现由单纯的技术推广上升为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要搞好农业系统内外部整合和农科教大结合。各地要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各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协作格局。首先是搞好农业、财政、水利、扶贫、国土的外部协作。其次是要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协作配合,实现农业系统和贵州大学、省农科院、各地区农科所技术力量的整合,实行联合攻关。第三是农业系统内部整合,省、地、县三级农业部门的农推、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要齐心配合抓好项目实施。
四要突出抓好“四个结合,两个突破”。
一是搞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提高项目现代化水平。长期以来我省农业、农机部门各自为政情况较为普遍,受传统农业耕种习惯影响,人们对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农村新形势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生产经营成本逐年上涨,农业机械化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项目实施中必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提高项目现代化技术水平。首先要抓好各作物的机耕、机整,其次要抓好水稻、小麦机收、水稻机插秧、施药机械的推广应用;第三要抓好水稻、小麦、油菜直播机,玉米、马铃薯机收作业的示范。
二是要搞好与优势产业的结合。优质稻、甜糯玉米、酒用高粱、薏苡、荞麦、芸豆、优质油菜等是我省当前重点发展的粮油优势产业,务必搞好结合,提高项目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粮钱”双增收。
三是要搞好与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的结合。要鼓励项目与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结合,统一购买农资,统一生产服务,探索规模化生产的新路子;要鼓励与专业化服务组织结合,开展农机服务(插秧、起垄和收获)、植保服务(实行病虫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农业劳务服务(塑盘育秧、栽插、抛秧、专业化育秧服务),田间运输服务、粮食代烘代储服务等,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要鼓励与龙头企业结合,实行订单种植,统一收购,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
四是要树立技术创新意识,搞好与新技术的结合,提升项目科技含量。要积极开展新技术试验和展示,尤其在高产创建中各示范片都要安排一定面积的增产模式攻关和新品种示范展示,不断为项目注入新的技术活力,才能保证项目的持续发展。创新总的原则是要保证粮食稳定安全,整体效益提高,农民增收。集成推广工厂化育秧插秧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立体农业等技术。开展千斤粮万元钱、稻田立体种养示范。当前要抓好超高产技术、耕作制新模式的创新、省工节本增效技术的应用。
各地要按“四个结合,两个突破”要求,办好新技术示范片,要因地制宜,选好技术突破口,明确具体内容和地点,抓出亮点。
五要积极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与示范。今年农业部在继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增产模式攻关,创新组织方式和技术推广方式,将星罗棋布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普及。今年虽然没有安排我省攻关试点县,我省仍提前集中资金,安排了兴仁和威宁开展玉米和马铃薯开展增产模式攻关试点,试验示范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高产高效可持续新技术模式,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在完成相关万亩示范片和整乡推进任务基础上,举办增产技术模式百亩示范片3个、千亩示范片1个,开展新技术试验5个以上。其余各地也要根据农业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在高产创建、粮食增产工程项目中安排部分县示范推广推荐的增产技术模式,并积极组装适宜当地增产技术模式。
六要正确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提高技术到位率。高产创建根据农业部要求不能建核心区。为指导好面上,我省要求对示范区稻田情况和农户技术状况必须进行详细调查(每500亩至少安排一块田测定土壤肥力),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实行分类指导。每100亩区要建立5亩以上农技员直接控制的示范田,示范区按类型指导到位,直控田按田块指导到位,把项目做实。为了提高面上技术到位率,2014年粮食增产工程要强化对新技术示范片、科技示范户的要求,在往年只抓示范样板的同时,还必须下功夫抓好新技术示范片和科技示范户,以扩大示范带动效果。
七要规范项目管理。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必须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二是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三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奖惩制,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四是强化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各地要主动与分区联系单位配合搞好督促检查,要通过中期检查和年底总结,对各市(州)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排序,各地年终评比时应邀请分区联系单位参加。五是狠抓技术培训和宣传。六是树立规范示范标牌,高产创建整乡推进县要在高速路上立好宣传牌。七是建立项目痕迹及档案管理制度。
目前,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80多天时间,农业部7月26日在成都召开全国秋粮抗灾夺丰收现场会,贯彻落实了中央领导关于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分析了当前秋粮生产形势,部署安排以防灾减灾为重点的秋粮田管工作,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我省各级农业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领导的指示精神,坚定稳粮增收的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抓好两项目的实施,抓好抗灾防灾工作,夺取秋粮丰收。当前大部地区玉米已开始灌浆,重点是防病虫;水稻正处穗分化至拔节期,加强田间管理,要施好粒肥、防好旱,突出防范低温阴雨和“秋风”,促进正常生长发育,确保安全齐穗。
同志们,抓好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培训中,集中精力,认真听课,边学习、边思考,掌握好财务管理知识,回去后立即整改、尽快落实,切实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全省粮油生产发展提供保障、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