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茶禅何之味?只因身处尘世中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感悟禅茶一味,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研讨会综述

自古秦州寺观多,品茶论道成雅致。在“一城文化,半城神仙,送你一个长安”的西安世园会进行曲中,2011年8月28日上午,陕西茶人联谊会与西安大阿弥陀佛寺联合举办的“感悟禅茶一味,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研讨会,就在这千年古刹的殿堂上展开。出席会议的约有40多名嘉宾代表,分别来自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学院;午子绿茶公司负责人和茶艺表演队;灞桥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的代表;陕西茶人联谊会部分会会员以及西安几家知名的茶馆经理。另外,陕西新闻媒体的相关记者闻讯后也踊跃参会报道。
会议围绕“感悟禅茶一味,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展开大研讨。首先由大阿弥陀佛寺的住持释广平开讲。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的阿弥陀佛寺的历史渊源,并谈了自己对禅与茶关系的理解。他认为,禅茶是一体的,共生于一个母体--中华传统文化。佛教是外来文化,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加灿烂;佛教文化在植入中华文化的土壤之后,变成了汉化佛教,历经两千年而生生不息。所谓“生”,就是一种创新;所谓“息”,就是已有各种理念和方法的传播。禅与茶是息息相通的……法门寺佛学院居士福报也对禅茶也作了阐释。禅,是一种功德,是布施,是修性,是忍辱与包容,是禅定。茶,是吸收了天地之灵气的圣物。禅茶结合一体,就是一种般若——智慧,这是体味禅茶的最高境界……西安灞桥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全晓民从儒释道三教融通的角度讲述了茶道;又从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角度讲了人性与茶性,令人耳目一新。灞桥区文化人代表吕之让先生从“六和”、“十愿”的佛法理念,讲述了修身与饮茶的关系。“压轴大戏”由曾出生于佛教圣地法门寺的陕西茶人联谊会会长韩星海先生特意主讲,并对大会作了总结。不知茶禅何之味?只因身处尘世中。他首先是从“茶禅一味”的来历说起,又联系到禅门公案中的“吃茶去”,总结了茶中有禅,茶禅一体的境界与体会;然后由从唐朝陆羽《茶经》、法门寺中出土的宫廷茶器等方面讲道了“中国茶道”与日本、韩国“茶道”“茶礼”的关联点和不同处,希望在承前启后中要提升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三是由佛教公案“一杯清茶”中号召全体会员要了解茶文化,珍惜茶饮品,做一名“精、行、俭、德”之人。他说:精,就是要有一种精神;行,就是要有行动,要有实践与创造;俭,就是要勤俭持家,勤俭建国,不要暴殄天物;德,就是要做一名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悟佛奉茶,在寂寞中感悟佛陀的大千世界;在品茶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交流与碰撞中包容一切,让人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有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散发出理性的意蕴和诗性的光辉,好在与时俱进的征途上一路前行。
在研讨会的进行当中,午子绿茶公司的禅茶表演队在曼妙的梵呗声中,对禅茶做了精湛的茶艺演绎。同时,韩星海、薛成效、白来勤先生等人向大阿弥陀佛寺的住持释广平敬献了书法佛联、茶礼品及茶文化作品集等。总之,这次禅茶文化研讨会,是以佛教文化为载体,大力弘扬绿茶文化的一次有益的实践与尝试,收获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让更多的香客居士和游客了解到了大阿弥陀佛寺的古与今,为寺院的恢复建设能添砖加瓦;
二、再次宣传和推介了中国绿茶中的品牌茶品——午子仙茗茶,把茶品的营销渗透到了寺院场所,扩大了影响力;
三、再次展示了会员白来勤的茶书法作品,让外界看到了陕西茶人联谊会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自觉性;
四、提高了茶人会员的思想认识。通过听讲,大家克服了俗人套用的“神鬼论”和算卦相面先生所说的人生“一命二运三风水”的封建迷信色彩……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观。
五、社会反响强烈,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禅与茶共生于中华文化这一母体之中,共生共存,已经成为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宣传企业的产品、宣传企业的文化,促进全社会的和谐起到重要作用。西安宗教事务局和省佛教协会代表们也充分肯定了这次活动。西安莲湖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宪喜和西安话剧院党支部副书记汪仁凯会完评价说:韩星海会长的总结性发言,理论高深,志存高远,只要大家认真,用心感悟,就能结许多善缘,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践行这一理念,就能享受禅茶给你带来的福分。从这个意义讲,这难道不是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吗!;西安平安保险公司高管陈秀霞女士说:韩老师博识多学,不光精通茶文化,对于佛教道教儒教同样有所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全是生活化的感悟,让人能得到精神鼓励!;西安奇园茶社总经理轩国庆听讲完后说:这样的茶文化活动非常丰富,茶老板们爱参加,因为我们听到的不光是经营挣钱,而且讲道了要做一名合格的茶人标准,这是我们茶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禅意难尽中,韩星海还向佛门法师释广平吟诗道:“释迦牟尼佛,千年香火旺。广栽菩提树,平地瑞气生。”向陕西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门寺佛学院长常务副院长贤空法师吟诗道:“皖西菩提树,绿阴撑天空。明月照僧儒,法门显灵光。”以表达出一个文化人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