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黔东南州岑巩县:“内外兼修”靓乡村 诗意田园惠农家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推窗赏田园、移步闻稻香、闲坐听蝉鸣、卧枕听蛙声……盛夏时节,黔东南州岑巩县凯本镇平牙村,层层叠叠的梯田流青溢翠,古朴的竹篱笆沿路蜿蜒延伸,一幢幢房屋的院墙上,或见山水田园,或见幼小携乐,或见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在一幅幅墙绘中由画入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宁静的村庄宛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画,让人流连忘返。

凯本镇平牙村,斑斓的墙绘与漂亮的民居、干净的路面相得益彰 陈昆  摄

平牙村是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该村位于小顶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内,周边有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梵净山,4A级朱砂古镇旅游度假风景区等,村内三河交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呈“山水相依、林田环绕”的山水林田居和谐的村落格局。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丰富的水资源和高标准农田坝区等优势,2021年以来,该村紧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标,找准乡村振兴与东西部协作相融合的支撑点,围绕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农村污水设施建设、冷水生态养殖基地提质项目等方面,规划实施项目13个,总投资907万元,项目涵盖该村上街、下街、后街、罗家湾等8个村民组248户956人。

凯本镇平牙村,保洁员、护路员在主干道上打扫卫生 陈昆  摄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 300平方米的文化宣传墙、提升改造房屋65户、实施庭院绿化硬化38户及示范点公共区域绿化、修建雨水沟1600米,配置4973米消防管、高位水池及配套设施、硬化改造道路3600平方米、新建车坝河防洪堤500米。”游杰说,通过实施乡村“增绿”“扮美”工程等,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身体不太好,在家调养的刘玉兰,利用自家的院子发展了无花果、朝天椒、西红柿等“庭院经济”,现在,每天打理“微果园”“微菜园”,成了她宅家享受悠闲“慢生活”的好方式。

凯本镇平牙村,村民刘玉兰在庭院里给花草浇水 陈昆  摄

“现在村里搞得这么漂亮,我们自己不仅要搞好家庭卫生,也要把院子‘打扮’漂亮,种点果蔬既好看又实在。” 刘玉兰说。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紧紧围绕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建设目标,该村大力实施乡村人才“领、引、育、用、留”工程,着力打造一支现代化农村人才队伍,全力夯实产业人才支撑。

“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土地由村合作社统一流转,并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技术也有专人指导,风险有赔偿机制,订单销售有保障,产业发展有信心。” 36岁的杨信,之前一直在外务工,做过餐饮生意、当过建筑工人的他,今年回到家乡发展了140亩杂交水稻制种产业。

凯本镇平牙村,村党支部书记游杰(左)与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杨信在查看水稻长势 陈昆 摄

平牙村牢牢把握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试点内涵,紧紧围绕“产业型”村庄发展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了以杂交水稻制种为主导,以油菜种植和冷水生态养殖为特色的“一主导两特色”产业体系。目前,全村发展杂交水稻制种500亩,生态冷水养殖100亩。有村合作社一个,发展林下养蜂200箱、养殖甲鱼50亩,产业涉及200余农户。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生态稻乡·水美平牙’村庄名片塑造,以冷水鱼养殖为基础,贯通‘产加销’,建设冷水鱼养殖技术、产品质量监测、检疫等技术配套设施,并融合‘农文旅’开展游钓餐饮业等,实现产业特、农民富、村庄美的发展目标。” 游杰说。

凯本镇平牙村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一角 陈昆  摄

乡村产业旺,乡风文明兴。立足“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的农耕文化底蕴,通过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移风易俗、尊师重教等文明新风正气,全村上下形成了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好社会风气。

当前,全村在职在编的国家干部有150余人,致富带头人25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00余人,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38人,村民游光贵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贵州省十佳敬老好儿女”称号。(周燕 陈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