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业科技

光伏“牵”草“引”羊 威宁生态治理与节本增效的双赢实践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在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雄英村的高原上,曾经因喀斯特地貌面临石漠化困扰的土地,如今正上演一场“阳光与绿草”的双向奔赴。得益于贵州省林业局的资金支持,由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牵头实施的“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光伏板下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在贵州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加持下,瞄准生态修复与肉羊产业融合发力,一年间,让500亩光伏板下的土地焕发生机,2500米移动电围栏圈出“光-草-羊”耦合的新图景,为高原草地蹚出“生态得改善、农民得实惠”的新路径。

2024年未开展人工种草放牧草地

2025年开展人工种草的放牧草地

科技打底:光伏板下地的“精准改良”

“过去光伏板下裸露的土地很多,现在踩上去全是软乎乎的草!”雄英村养殖户看着连片的牧草,难掩欣喜。项目自2025年1月启动以来,团队始终以“科学配比、适地适草”为核心,在光伏板下展开一场精细的草地改良实验。

针对光伏板下荫蔽环境特点,团队前期反复调研当地水热条件,筛选出7个牧草品种进行5个区域的差异化配比,通过试验证明,除高羊茅因耐阴性不足产量欠佳外,其余品种均适应良好:一年生黑麦草生长快、再生性强,红三叶、白三叶茎叶柔嫩受肉羊青睐,早熟禾成熟期早,恰好填补前期牧草供应空缺,形成“四季有草”的良性循环。

科学管理更让草地产能“节节高”。团队通过深翻土壤、精准施肥改善土壤肥力,配合两次关键测产动态调整管护策略。数据显示,5个区域亩产量分别达1.92吨、2.39吨、2.28吨、3.05吨、3.15吨,按划区轮牧全年4次循环放牧计算,每亩鲜草产量稳稳突破3吨,草地覆盖度超过90%,昔日“土多草少”,如今变成了“翡翠地毯”。

生态闭环:移动式电围栏圈出“轮牧智慧”

“以前放羊要满山跑,现在围栏里分区域放,草长得快,羊也长得壮!”,养殖户肖师傅逐渐认识到移动电围栏构建的“划区轮牧”科学性。

省肉羊体系专家团队根据光伏设施布局,将500亩草地划分为5个轮牧区,每15-20天轮换一次放牧区域——让羊群在一个区域采食后,牧草能有充足时间休养生息,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这种“用养结合”的模式,不仅让牧草利用率提升,更让载畜量从过去200只绵羊,提升到如今300只,提升率达50%。

光伏板与草地“一地两用”模式的“协同效应”更显生态价值。光伏板为牧草遮挡强光,使土壤保持一定湿度,利于牧草生长;而牧草的根系如同“绿色锚杆”,牢牢锁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配合肉羊粪便形成的天然有机肥,让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实现“光伏固能、草地固土、羊群富民”的生态闭环。

双赢答卷:政策赋能下的“增收新引擎”

“以前羊吃不饱,每天回来补饲料,现在草足了,放的羊也多了,羊在围栏里放也省心,半个月来看一次羊,今年收入能增加两三万元”,板底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李建平的话,道出了项目的民生温度。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家与地方政策的精准赋能——从《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支持“光伏 农业”融合,到《贵州省光伏发电项目用地管理办法(试行)》鼓励“草光互补”模式,再到贵州省林业局专项补助资金的注入,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站在雄英村的光伏阵列下,看着风吹草动、羊肥草美,贵州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尚以顺说:“这片草地的变化证明,只要找对‘生态与产业’的结合点,生态脆弱地区也能变成‘金山银山’。”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引入,这里还将优化轮牧周期、筛选更优草种,让“光-草-羊”耦合模式持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