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贵州农业概况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索引号: GZ000001/2018-30442
  •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 文号:
  • 是否有效:
  • 信息名称: 贵州农业概况

贵州农业概况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境内高原山地居多,素“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概括分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全省耕地680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4亩5000亩以上的坝区165个,面积158.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11.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3个等级。2017年农业机械化率33.19%,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截止2017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358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32.48万人,占53.98%;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78亿元,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92%。

贵州农业资源富集。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水热条件总体上对农业生产有利。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在秋收作物生长期(4-9月)太阳辐射较多,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0-70%。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栽培的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有30多种,水果品种400余种,可食用的野生淀粉植物、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主要种类500多种,天然优良牧草260多种,畜禽品种37个,有享誉国内外“地道药材”32种,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也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高海拔气候特征使贵州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积累,具备发展夏秋蔬菜等的独特优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对疫病传播阻隔有很大帮助,病虫灾害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良好,耕地、水源和大气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水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正在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

 2017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扶贫为主要任务,以农业园区提升促进三产融合为载体,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78亿元,增长6.7%,在全国排第15位,达到近年最高排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6%增速全国第二,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99元,增长10.2%。

产业结构调整向优。粮食总产量1178.54万吨,油菜籽产量89.71万吨;茶叶种植面积715万亩、产量17.6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21.96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10.6亿棒,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095.06万吨;茶园、辣椒、火龙果等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粮经比从2012年的48:52调到2017年的37:63。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207.57万吨,禽蛋产量18.88万吨,牛奶产量6.56万吨,,水产品产量29.96万吨。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34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48%。

产业扶贫再战告捷。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蔬菜、茶叶、生态家禽等“5+1”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多措并举,推进省政府食用菌、中药材、“一县一业”等“5+1”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落实,2017年“5+1”产业发展带动83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脱贫120万人69.2%,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主导力量。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建设省、市、县、乡四级农业园区1039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464个,园区综合产值2298.2亿元销售收入2030.1亿元农产品商品率88.3%。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4个。

农业品牌效应凸显。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效期内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产地认定面积3496.3万亩,无公害种植业产地占耕地比例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个数在全国排名8位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累计达144.2万亩,位列全国第2位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共计48个,位列全国第19位。兴仁薏仁米、遵义辣椒获农业部等9部委认定的第一批特优区,虾子辣椒、兴仁薏仁米、威宁洋芋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农村改革红利释放。持续推进“三变”改革,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2523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涉及农村人口708.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7.3万人。已组织试点村集体资源入股57.7万亩,资源折价入股34.9亿元,农民以承包地等资源入股244.8万亩、以资金入股18.8亿元,实现255.6万农民变股东,农民参与改革获得收益18亿元,人均收益529.8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收益110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