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知识库-粮食安全
贵州省油菜生产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 2023-09-26 来源信息: 生产中
一、科学选择优质良种 集中力量示范推广“两高双低”(高产量高含油量、低芥酸低硫苷)优良油菜品种。具体品种选择确定要与品种特性、生产实际、前后茬作物衔接等生产因素统筹考虑。 二、因地制宜推广栽种模式 结合所在区域耕作条件、种植习惯、土壤墒情和接茬时间等,选择适宜的油菜栽种方式,确保适期播种。 (一)育苗移栽。一是确保适期播种。油菜育苗移栽适宜播期为9月上、中旬。按照苗床与大田1:10比例配置苗床,苗床深沟高厢以降低渍水。二是加强苗床管理。出苗后加强苗床管理,一般苗床匀苗3次,匀苗原则是“三去三留”,即去弱苗留壮苗,去杂苗留纯苗,去病苗留健苗。三是适期适墒移栽。移栽期以五叶一心为宜,翻耕移栽密度5500-7500株/亩,行距40-60厘米,株距16-33厘米;免耕移栽密度可适当加大密度至6000-8000株/亩,各地结合生产实际合理确定。如干旱等不利因素导致移栽推迟的,可在油菜三叶一心期叶面均匀喷施烯效唑或多效唑以降低株高,培育壮苗,避免高脚苗。 (二)轻简化栽培。直播油菜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适播期内尽量早播、匀播,合理密植,施足底肥,确保一播全苗。根据地块情况,可选用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起垄、施肥、播种、覆土、压实等工序的种肥同播机播种,也可选择浅旋耕人工分厢定量直播,亩用种量300-400克,密度在25000-30000株/亩左右,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如因干旱等不利因素导致晚播的,相应增加用种量来以密补迟,亩用种量400-500克。 三、加强关键生育期水肥管理 (一)科学施肥。一是施足基肥。大田油菜直播或移栽前基施复合肥或缓控释肥30-50公斤/亩,同时每亩增施1公斤硼砂或0.5公斤颗粒硼肥。有条件的地区可增施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亩以上或商品有机肥150-200公斤/亩。二是看苗追肥。后期根据长势看苗追肥,如苗情偏弱,提苗肥每亩追施尿素2.5-5公斤,薹肥每亩追施尿素7-10公斤。初花期可叶面喷施速效硼、磷酸二氢钾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前茬为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旱地油菜,施肥量可以适当降低,以免施肥过多造成贪青晚熟或倒伏。 (二)开沟降渍。水田在水稻下弯时提前开沟排水,旱地应结合播前整地做好内三沟配套,厢沟、腰沟、围沟深度分别达到20-25厘米、25-30厘米、30-35厘米,三沟直平通,沟间不通畅处采用人工疏通。在地势较低的田埂处,要开挖深缺口(宽35-40厘米、深40-45厘米)以便排水顺畅。油菜生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定期清理“三沟”,保证“三沟”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明水能排、暗水能滤,保持土壤墒情适宜,提高根系活力,防止油菜早衰。对于已经发生渍害的田块,应在清沟排渍的基础上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通透性。 四、强化病虫害防控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抓住重大病虫、重点地区、关键时期,开展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强化药剂拌种、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提高防控效果,保障油菜生产和质量安全。在初花期做好“一促四防”,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针对性选择适宜的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硼肥和磷酸二氢钾等。 五、减损收获 加快普及油菜催枯联合收获技术、分段收获技术,大幅度降低油菜机械化收获损失。各地应根据油菜种植方式、气候特点、种植规模、田块大小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的收获方式。 (一)联合收获。抗裂荚、抗倒性强、成熟一致性好的油菜品种,可在全田85%-90%的油菜角果变成黄色或褐色,主分支向上收拢时用油菜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收获。收获前可喷施“立收谷”等催熟剂,收获时油菜秸秆粉碎还田。选择在晴天上午或阴天开展作业,每亩收割时间不少于12分钟。 (二)分段收获。全田80%左右油菜角果呈枇杷黄时,采用割晒机、便携式割禾器或人工割倒,田间就地晾晒5-7天后(遇雨可适当延长晾晒时间),籽粒变成黑色或褐色后用油菜捡拾脱粒机进行捡拾脱粒作业,或人工捡拾后用全喂入油菜联合收割机、油菜脱粒机脱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