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情况介绍
2013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截止2017年,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已完成投资1855.11亿元,打造19360个创建点,覆盖10890个村,受益群众达1800多万人,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10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其中,省农委共投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3亿元,创建了376个以村寨为单位的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主要建设内容有民居改造、串户路硬化、庭院整治、村庄整治、环境卫生、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公共厕所等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在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建设“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问题,农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围绕省委、省政府“大扶贫”发展战略,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大扶贫”发展战略和专项资金整体切块直接分配到县的精神,重点向扶贫重点县、发展特困县和省领导的联系帮扶县倾斜,并综合考虑各地工作的积极性、工作开展的成效等因素进行分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切块分配到县后,由各县自行确定示范点地点、支持金额和建设内容,原则上尽可能向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倾斜。建设内容要符合小康寨行动计划规定的建设内容,即农户“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垃圾的收集处理、污水处理、便民设施和照明设施,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最迫切、制约农村发展的项目。
二、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发展特色产业。
农村要发展,产业必须先行。我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抓手,以“泉涌”行动、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着力构建特色产业、质量安全、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市场开拓和政策保障六大体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提升我省农业发展水平。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助推农民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随着贵州农村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通过“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廉政文化进农村等活动的开展,不断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追求新生活的热情,教育引导群众逐渐养成讲文明、讲礼仪、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用长效可行易接受的制度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环境优美、生态绿色的让城里人向往的新农村。
四、围绕省政府“大生态”发展战略,积极整合项目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
以生态农村的理念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我省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我委在全省范围内根据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生态发展与农村旅游相结合、生态文明与乡村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方面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原则评选出了15个“最美村庄”。近几年来我们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与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机结合,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立体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了农村生态文明。
五、在发展的同时守住传统,留住乡愁。
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善做山和水的文章,保护和尊重村庄文化遗产,保护农业生产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用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截止2016年,我省共有42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量的16.7%,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建成了众多“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形成了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资源、田园风光等优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主题,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实现美丽乡村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