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发生与防治动态(一)
一、发生动态
截止5月2日,我市稻水象甲疫情轻发生,局部区域中等偏重发生,发生区域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云岩区、金阳新区。全市疫情发生面积为9165.2亩,其中秧田发生面积为6822亩,玉米地发生面积为0.2亩,田埂、沟渠等发生面积为2343亩。
据全市各监测点监测,目前稻水象甲已在玉米地、秧田普遍开始发生危害,秧田一般虫口密度为1-12头/m2,个别田块达45-62头/ m2。其中:花溪区一般虫口密度0.05头/ m2,个别田块10头/ m2,同时在湖潮乡玉米地发现稻水象甲取食危害;乌当区一般虫口密度3头/ m2,个别田块7头/ m2;白云区一般虫口密度2.5头/ m2,个别田块10头/ m2;修文县旱秧地一般虫口密度1-4头/m2,寄秧田秧苗一般虫口密度2-7头/m2;开阳县一般虫口密度3-6头/ m2,个别田块达20-45头/ m2;清镇市一般虫口密度12头/ m2,个别田块达62头/ m2;云岩区一般虫口密度2头/ m2,个别田块11头/ m2。
二、疫情普查与防治情况
截止5月2日,全市共对65个乡镇进行疫情普查,累计普查面积50783亩次。经普查,目前共有33个乡镇398个村发生稻水象甲疫情危害,累计防治面积7170亩。各地在普查的同时,及时召开稻水象甲防控部署会议,部署稻水象甲疫情防控,做到早安排、早落实。同时,各地举办药剂拌种现场会25期次,示范药剂拌种拌种技术,并购买拌种药剂统一发放,力争做到药剂拌种技术在疫区全面到位。
三、防治要求
1、全面普查,切实加强疫情监测
各地要按照《贵阳市稻水象甲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在移栽前,全面摸清辖区内的疫情发生危害情况,切实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布短期预报指导防治。
2、科学处置,全力防控
结合当地实际,务必抓好关键时期、关键技术环节,全力做好秧田期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控工作,有效压低秧田期稻水象甲成虫虫口基数,减轻幼虫危害。
3、严格植物疫情上报制度
各地严格按照省市要求,认真开展稻水象甲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对新发生的疫区,各级植物检疫机构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4、强化示范带动,提高技术到位率
各地要规范建立稻水象甲疫情防控示范区,在田间地头、连片种植区域等常设技术标牌,示范主要防控技术,让农户充分掌握稻水象甲防控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
5、加强农药市场整治
加强农药市场日常监督,突出稻水象甲疫情用药检查,开展农药质量监测预警,保障疫情防治用药,维护农民利益。
(市防控指挥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