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开阳县龙广村现代农业示范建设情况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08-8-8 15:00:452008-8-8 15:00:452008-8-8 15:00:45

建一产促三产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开阳县农业局

2008年8月7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仲夏时节,穿行在乡村的田野和清龙河畔,微风吹拂着莲叶、莲花的清香拂面而来。这就是每个身处贵州省现代农业项目开阳县综合示范点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示范点位于黔中腹地——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涉及龙广村凤凰寨、平寨、河湾、马坝4个村民组,152户农户、625人,辐射带动农户795户。贵开高等级公路横贯其中,该村集居着布依族、苗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农民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26元。自2007年11月启动全省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建设项目以来,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产迅速带动三产,旅游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农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装备

针对示范点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我们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突破耕地约束,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在项目区修建田间沟渠2200米,建沼气池130口,建生活污水处理池 9口共80立方米,安装污水管道2800米,户户建有污水分流池,基本实现污水与雨水分离排放; 建田间蓄粪池50口,容积100立方米;建农产品投入回收池20个,每个容积1立方米;配置垃圾运输车1辆、分类垃圾桶每户3个、公共生活垃圾箱15个;建垃圾池2个、庭院式花池400立方米、公共厕所1座、洗澡室20间、水井3口;贴厨房、厕所瓷片50户,硬化村寨干道和进户路2000米、庭院硬化5700平方米、排水沟1500米,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测虫灯20盏,太阳能杀虫灯5盏,覆盖农田率达100%,农户都用上太阳能热水器、秸秆气化炉、沼气等清洁能源。清洁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分散农户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将生活污水引入沉淀池、厌氧发酵池、植物土壤渗透池多次沉淀过滤,植物吸收后再排放,推进了人蓄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二、引进试验新品种,为现代农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始终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1年来,示范点引进大五星枇杷、黑珍珠樱桃、无籽西瓜,还先后引进世界最高产雪藕和鄂莲四号。最高产雪藕亩产2万公斤,2005年9月获世界最高产藕的世界吉尼斯记录奖项;鄂莲四号由武汉市蔬菜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通过杂交、选育而成,1993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在禾锋霖名特优葡萄科技示范园引进了早熟类维多利亚、中熟类红地球、晚熟类南玉等28个国内外名特优葡萄品种,建设规模200余亩,葡萄成熟期可从6月底持续到10月初。并结合园区葡萄长廊、温室特种水果种植、乡村清洁工程等建设内容,将示范园打造成一流的名特优葡萄科技示范基地。省果科所选种5个枇杷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逐步形成了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引进试验各种新品种,有效地保证了示范点“四季有花、周年有果”的目标。同时,先进科技的普及应用为加快示范点建设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三、加强特色农业建设,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充分利用示范点自然景观秀美、交通便利等优势,考虑示范点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等主客观条件,规划先行、试点起步,集中力量投入,抓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特色农业,按照“一村一品”理念,选准主导产业,建设以枇杷为主,樱桃、西瓜为辅的果树产业带和旅游观光带。一是做大做强果树产业。在原来的8000亩枇杷的基础上,完善和新建枇杷园4000亩(其中:补植完善枇杷基地3000亩,新建枇杷基地1000亩),辐射带动种植4000亩枇杷,均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规程,施肥、整枝、套袋,着力打造以大五星枇杷为主的精品果园。目前,开阳富硒枇杷驰名省内,清龙河沿岸枇杷已达万亩规模,预计每亩产量约800公斤,产值5000元。二是新建1个名优特葡萄科技示范园,以品种多、成熟期长吸引游客;建黑珍珠樱桃园200亩、无籽西瓜园200亩,配套实施机耕道3km、操作便道4 km 、提水设施1个。三是建立名特优葡萄培训基地和观光农业接待基地,结合清龙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的开发,组成融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旅游经济实体,促进生态环境、旅游设施、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用现代经营组织形式发展农业

针对示范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用现代的经营组织形式来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引进贵州禾锋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原料基地,初步形成了集中连片的50亩藕田养鱼示范园和200亩葡萄科技示范园,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完善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权纽带实现初级产品生产环节的资源整合、扩大初级产品生产经营规模。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中组建了平寨和马坝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了龙广枇杷协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成员农户的技术指导、物资供给、信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五、建设生态文明,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按照环境友好型、技术密集型农业的要求,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技术创新。一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把畜禽粪便、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和污水变成肥料、燃料、饲料,以节水、节肥、节能促进水源、农田、庭院的净化;推广沼气池、秸秆气化炉、太阳能照明灯、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成立物业管理站。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促进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二是围绕项目建设内容格局,把乡村生态旅游观光与民俗、文化、餐饮、娱乐、体验等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各类旅游资源,让旅客能够赏花、品果、爬山、游泳、漂流、体验布依文化,不断丰富乡村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内涵。示范点及周边农家乐由原来的5户增至38户,农家旅社由原来的2户增至14户,今年来示范点赏花、采果、吃鱼的游客络绎不绝,“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农家乐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收入300多万元,农家乐户均收入约8万元,如“松柏农家乐”还自己买了小轿车。

六、“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为了提高示范点农户种植技术和农产品科技含量,先后邀请了史继孔、蔡金强等省市专家,针对今年雪凝灾害后农业灾后重建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为农业技术人员和示范点广大群众进行专题培训,现场咨询解答,并实地到果园中对果树种植、修剪、施肥等重要生产环节作了详细示范指导。农业技术骨干深入果园,手把手指导农民技术,将技术资料发放给种植农户,共计开展农民技术培训21期,培训农民1080人次。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户到遵义学习“四在农家”发展经验。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推广各类新技术、新品种和农家乐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提高农民素质,建平寨农民书屋,解决了农民看书难、学知识难的问题,以此来丰富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参观学习等不同的方式,开拓了农民的视野;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规范村级管理,提高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昔日的“露天厕、泥水路、鸡鸭院”不见了;打牌赌钱、吵架骂人的现象也在群众中减少了,村民们空闲时都在农民书屋学习。有效提高了农村人口素质,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