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羊昌村现代农业示范建设情况
创新运行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
乌当区农业局
2008年8月7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从自然地理条件、产业现状和经济社会水平来讲,羊昌村属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域和城郊农业区域。2007年10月,省农业厅批复建立“贵州省(羊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点”以来,在省农业厅的直接指导和市农业局、市蔬菜办的全力支持下,区委、区政府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实施涉农项目捆绑和资金整合,省、市、区三级投入资金574万元,合力推进羊昌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
示范点建设,我们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蔬菜主导产业,统筹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和精品水果的发展,以大中联户沼气池建设为纽带,推进“猪—沼—菜(稻、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集中展现巩固粮食生产,调整优化结构,改造提升农业整体水平,实现从传统农业、常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提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坚持管理体制创新、运作模式创新,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土地规范化流转为抓手,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猪—沼—菜(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农口资金为主,整合部门资金资源,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展机制。
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现代农业已初具雏形,基本实现了山区传统农业改造提升。据示范点农民收入状况调查,预计2008年全村总产值可达1452万元,其中,蔬菜639.4万元,畜牧540万元,粮食232.6万元,冷库年调剂8000吨产值6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将达4871元,同比增长13%。力争通过3-5年努力,在羊昌探索一条适宜传统农业山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建立健全组织服务机构,确保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建设顺利开展
为了体现综合示范建设中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各类要素资源,针对我区涉农部门存在农业局、农技中心、畜牧中心、蔬菜办等多部门管理的现状,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的“贵州省(羊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及“现场办公室”,负责示范建设的指导服务工作。抽调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资格且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点项目专家组”,并派出12名技术干部驻村指导服务。
(二)探索生产经营新机制,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骨干带动、农民自愿”的思路,扶持发展了一批以种养能手,经营能人为骨干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先后培育发展了春华甜椒专业合作社、秋实特色杂粮专业合作社等9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涉及会员116人。坚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科技人员领办、企业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等多元化参与方式,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以科技人员为主领办了秋实特色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与“贵州龙”公司订单生产形式建立小米生产基地500亩;由黔隆公司、芊芊园艺公司等企业领办名特优蔬菜及花卉设施化栽培,白菜、萝卜种植940亩,水生蔬菜种植100亩,芹菜种植200亩;由蒋春华等种植大户领办的春华甜椒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新甜椒规范化种植基地530亩。另外,为增强农产品基地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以种植大户为基础,组建了特色农产品风险防范互助协会,采取政府补助、会员积累等方式筹集风险防范资金,对出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通过会员大会决策,为会员恢复再生产能力提供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产业发展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方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重点培育蔬菜优势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发展一批水稻、玉米、糯小米等传统优势特色作物以及生猪、肉鸡、蛋鸡和观赏鱼类养殖基地。同时,加大优质高产品种的示范推广,配套冷藏保鲜、储藏、烘干等设施,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以沼气建设为纽带,采取“畜—沼—菜(稻、果、药)”、秸秆还田、金花石蒜物质循环生产技术模式,走生态循环的路子,使种养产业有机结合、联动发展,既提高了“三沼”等资源综合利用率,又使畜禽粪便及生产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保障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初衷是为了促进户养生猪养殖方式转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将新田村集中的50户农户深坑圈养的生猪进行统一饲养,进行人畜分离,给农户留一个清洁的生活环境,又便于疫病防控。实施存栏400头的规模养殖场建设,并配套建设乡村清洁化工程、大中型联户沼气工程,按照“集中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供气”的原则,保证大中型联户沼气池能集中、持续、稳定供气。完成300立方米中型沼气池主体及配套设施建设,年处理畜粪3285吨,年产沼气2.19万立方米,可满足51户农户的供气需求;年产沼肥2738吨,可满足示范点核心区内所需无公害种植基地生产用肥。种植业上采取“菜—稻—菜”和“菜—菜—稻”的生产模式,以品种结构和茬口的合理安排来实现产业的统筹。目前,我们在集中饲养、沼气建设、统一供气和产业发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整体水平
示范点流转土地900余亩,涉及农户200余户。其中:黔隆公司集中流转土地100亩,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四新”示范园;芊芊花卉园艺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建立以金花石蒜为主导品种的花卉示范园;春华甜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金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集中流转土地500余亩发展甜椒及芹菜种植;秋实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00余亩,发展特色谷子(糯小米)种植。通过土地流转,按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业投入品、统一包装的“六统一”原则进行生产管理。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集中度、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一方面,缓解了农民因资金、技术、人力、设施等条件配置滞后的问题,增强了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和协调程度,以大户、企业带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集中展示和示范,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土地流转工作的深入,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及法律意识,也促使流转土地的农民逐步向从事专业生产的农业产业工人转变,他们除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外,又获得务工工资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五)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技术设施装备水平
示范点综合建设,就不能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支持,要通过省、市、区有关项目引导,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参与、农户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省市农业部门安排396万元资金基础上,通过整合水利、林业、交通、国土、气象、科技等部门的基本农田治理、退耕还林(草)工程、水利设施建设、科技三项费、价调基金等项目资金178万元,提高资金支持集中度、密集度,使示范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化设施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发展现代农业氛围日益浓厚。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改善示范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示范点内建成机耕道2000米、生产便道1000米、大中型联户沼气池300立方米。实施新田组乡村清洁化工程、排污处理系统和新田乡村综合物业管理站建设,完成改厨、改水48户、改厕15户,庭院绿化整治37户;配置分户垃圾箱64套,公共垃圾桶5对,改建生活垃圾处理池2个;建成田间蓄粪池25口,田间废弃物回收池4个;配套建设了新田阁楼景观亭和公共绿化带建设。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示范提供平台。蔬菜“四新”示范园安装150个2.7万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大棚,主要种植芹菜、上海青、彩椒、荷兰小黄瓜、黄秋葵等蔬菜品种,实施露地喷灌150亩、棚内喷灌4.3万平方米,配备各种农机具127台(套),太阳能杀虫灯3盏。加强市场建设,健全产品物流和市场营销体系。以羊昌蔬果产地批发市场项目为载体,引进贵州聚鑫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经营,建设300吨容量冷库一座、农贸市场1900平方米,完善了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市场信息发布等系统,逐步搭建起农产品分级包装、加工配送、贮藏保鲜、市场销售平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六)加大培养新型农民力度,用现代科学技术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加大培养新型农民力度,通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共培训1850人次,培养造就了一支新型农民队伍。积极推广沼液、沼渣、秸秆还田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太阳能物理和生物防虫技术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科技人员领办项目,送科技进村入户。同时,建立信息化电子显示屏及农业信息网,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示范点各产业项目的发展。
(七)创新服务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点的热情
我们指导帮助该村组建了新田乡村综合物业管理站,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新田村民组物业管理理事会,健全完善乡村综合物管与服务体系。结合大中型联户沼气池和乡村清洁化工程实施,通过建立村规民约、健全管理制度,组建乡村物业管理机构,逐步形成以自然村寨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物业服务技术员为基本队伍的实行全民参与管理和乡村物业服务体系,增强了示范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农民群众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是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成果享有者。我们坚持“项目建设坚持农民主体,建设项目依靠农民群众,农民群众享有建设成果”的原则,把农民组织发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充分依靠村支两委,采取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协调会、培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省、市、区有关部门和镇、村组共组织召开80余次座谈会和协调会,参与农户1200人次,相互沟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印发资料5600余份,宣传有关政策及现代农业知识,做到农民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建设内容、建设方式、资金投入、组织管理、经营发展等充分知情,使广大农户认知政府部门支持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突显农民群众市场主体地位。只有提高了农民群众在现代农业示范建设中的知情、参与和决策度,保护好、调动好和发挥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热情,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理念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正处于现代农业发展起步和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作为示范点,就是一个初步探索的过程,各级各有关部门、农技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对现代农业发展普遍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认识,对发展理念、经营机制等认识不够深刻,既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又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办法,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不能简单地把示范样板做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展示平台,更重要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寻运行机制,切实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整合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利用“六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强化和彰显现代农业六大功能。
二是农民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主体地位有待加强。长期发展传统农业,农民市场观念、合作意识薄弱,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滞后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农民对产品生产市场风险估量和参与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信心不足,着手发展现代农业,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农业基本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实施土地流转后,规模化、集中度问题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但由于耕地内基础设施较差,农业技术装备、机械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约。
三、下一步打算和建议
坚持“集中发展一个主打产业,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高效的管理模式”的思路,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逐步由点及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群”,带动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核心区内土地治理工程,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黔隆公司等设施化栽培示范区功能,建成功能齐全的“四新”示范园,发挥现代农业示范点核心区的新技术辐射源作用。进一步扩大以冷藏功能为主的产地批发市场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提升产地批发市场,力争将冷库扩大到2000吨贮藏能力,辐射带动的规模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基地建设。
加强综合示范建设指导。完善示范点5年规划和明年项目发展计划。健全农民收入调查机制,做好项目效益评估。结合大中型联户沼气池、乡村清洁化工程、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做好农民的动员工作,积极引导农户生猪从深坑圈养转变到集中规模饲养,实行人畜分离,探索畜牧养殖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指导土地流转大户组织好下一季蔬菜规模化生产,壮大甜椒生产经营规模,力争明年示范带动5000亩规模,真正发展成为以甜椒产品为主的蔬菜产业的“一村一品”。 指导和帮助已建9个合作社(协会)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使其步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发展轨道。
建议:一是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把基础设施作为推进产业发展配套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二是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关政策、项目建设背景及市场信息认知能力和水平,引导和发挥好农民在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大对科技人员以“法人制”方式领办或参与农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激励机制,消除科技人员的顾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科技力量在田间地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四是要逐步探索、建立完善特色农产品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自主投入发展能力不足的现实,要加强财政支持引导、风险防范等利益调节手段来推动农业发展。建议省厅、市局、市蔬菜办在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基础上,支持组建特色农产品风险防范协会,按照参会农户交纳保障金的总额度,按一定比例逐年匹配,逐步壮大“风险防范金”基数,为示范点内主导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五是依托产地,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和品牌建设扶持力度,拓展农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