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6年秋粮生产的指导意见
黔农发〔2006〕67号
各市、州、地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现就2006年全省秋粮生产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秋粮生产目标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完成“十一五”粮食生产任务,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粮食生产既有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支农投入持续增加的良好环境,有夏粮生产基础较好、春耕备耕比较扎实的有利条件,也有粮食扩种空间不大、农资价格上涨和粮价低迷、气候因素难以预料等客观困难,有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麻痹思想的不利倾向。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关于粮食生产的安排部署,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切实克服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加倍努力,扎实工作,推进全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今年秋粮生产的总体思路是:以落实惠农政策为动力,以稳定播种面积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单产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改善服务为保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秋粮和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圆满完成。全省秋粮播种面积要达到2900万亩以上,产量完成940万吨左右,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160万吨左右。
二、稳定秋粮播种面积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稳定面积是秋粮生产的基础。各级要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全面落实秋粮面积,确保秋粮面积稳定。一是要层层下达秋粮生产预期目标,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要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广泛宣传、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抓住关键农时,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大力推广免耕栽培等轻型农艺技术和适用农机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减农村劳力紧张状况。春耕、夏收农忙季节,要组织亲邻相帮和劳力互助调剂,引导外出劳力回乡抢种抢收,做到不撂荒、不闲置耕地。三是科学指导茬口衔接,正确处理粮经饲争地矛盾。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生产习惯和发展潜力,大力推行间作套种、分带轮作等耕作技术,优化茬口衔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作物面积不因其他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而减少。加快粮饲兼用型粮食作物发展,推广节地、节粮型畜牧业。
三、狠抓关键技术推广
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的根本源泉,技术推广是农业部门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所在。各级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加大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使秋粮生产水平有新的提高。一是要巩固和提高良种普及率。各级都要制订发布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目录,加强优质、高产、高抗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和推广,协调良种种子供应和调剂,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今年全省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植面积要分别达到960万亩以上,“十一五”期间,全省“两杂”种植面积要分别达到1000万亩。二是要强化重点适用技术推广。继续采取重点农技推广项目等形式,大力推广普及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平衡配套施肥等主推技术,提高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推广入户率和技术到位率。全省推广水稻旱育稀植600万亩,玉米育苗移栽850万亩,杂交玉米包衣种250万亩,水稻、玉米平衡配套施肥900万亩,水稻、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800万亩,农区灭鼠600万亩。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及推广模式创新。加快推广轻型栽培、无公害生产、沼气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创新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完成水稻抛秧70万亩,宽厢宽带种植70万亩。认真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探索完善进一步提高技术推广到位率、巩固技术普及覆盖率的有效措施。四是抓好技术培训,办好示范样板。多渠道争取培训经费,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紧扣关键农事环节,多形式、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选择交通便利、代表性强的地方,大力兴办有一定规模、规范化程度高、影响力大的示范样板,组织农民观摩学习、现场示范,引导和带动农民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注重发挥好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在培训、示范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四、实施重大工程项目
粮食增产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确保2005年我省在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省政府对上述项目高度重视,今年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要继续把粮食增产工程、超高产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摆在今年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力量整合,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粮食增产工程要继续向边远贫困地区和中低产田土倾斜,注重调动发挥基层部门抓粮与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突出办好县乡两级示范样板,确保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覆盖率达到规定要求,提高项目区整体示范水平,实现900万亩示范面积平均单产比实施前三年增产10%以上。省厅有关部门单位将按照工作联系方案,对各地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和测产验收。超高产示范工程要扩大核心示范规模,科学选配品种,加强技术组装和配套集成,最大限度地挖掘品种的高产潜力,实现各示范点千亩连片水稻平均亩产7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其中核心示范200亩连片平均亩产750公斤的目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是农业部统一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是粮食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的组成部分,同时省级安排了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意义重要、投入较大、要求较高。各地要按照省实施方案要求,以提高技术入户率、覆盖率和贡献率为目标,以农业部试点补贴县和省级示范县为重点,突出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解决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供应与平衡,建立测、配、产、供、施一体化运行机制。2006年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0万亩,为45.5万户示范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服务,实现示范户作物平均单产比实施前三年增产8%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亩增收节支25元以上。
五、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是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引导农民加快秋粮种植结构调整,扩大种植适应我省生产条件的优质水稻、优质特用玉米等优质粮食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今年全省推广优质稻60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0万亩。二是优化秋粮生产区域布局。加大对优势产区的扶持,落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扩大产粮大县和种粮大户的粮食播面。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流转,在避免耕地撂荒的同时,使耕地适当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种植。三是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认真组织实施好优质稻示范项目,加快我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总结摸索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成功路子。围绕龙头企业和目标市场,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规范的优质粮食原料基地,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推进粮食产品转化和加工增值。建设好湄潭、兴义等优质粮食(水稻)生产基地。四是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增强农民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加快无公害粮食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强化生产服务保障
一是加强自然灾害防范。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全省气象灾害整体偏轻,但雨季来得晚,西部地区有中等偏重春旱,5月下半月雨水较为集中,春季冰雹多;夏秋季天气情况尚难预料。当前,要突出抓好抗旱保春耕。协调水利、农机等部门,抓紧农田水利有关工程扫尾,做好提灌机具检修,加强库塘蓄水,科学调度水源,保证春耕春灌用水。科学引导茬口衔接,安排好播种适期,推广抗旱品种和栽培技术。对三年两旱、缺乏水源保障的田块,要引导农民改种适宜旱作,减轻干旱影响。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作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防雹、增雨作业成效。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业务合作,掌握重要农时气象动态,开展防灾减灾协作研究。二是加强生物灾害防治。据预测,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为偏重发生,其中水稻病虫害为偏重至大发生年份。各级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发布年度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制订相应应急预案,抓好病虫害动态预报;推广先进防治技术,开展综合防治和群防群治;加强机防队伍建设,抓好流行性、爆发性病虫害应急防治;扩大无害化治理示范。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时,农业部门要快速反应,及时组织得力人员,深入灾区查灾、抗灾,指导抓好生产自救,快速如实报告灾情。三是加强产前产后服务。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经营单位,做好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资供应,加强农资质量监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组织和参与粮食产品产销衔接活动,扶持品牌创建,扩大产品外销。
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今年,省里又新增4亿元支农资金。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进一步调动各级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同时,努力争取本级财政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整合各项生产资金,突出粮食生产这个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继续落实好取消农业税和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二是落实好杂交水稻良种补贴政策。今年良种补贴继续在32个县实施,补贴规模、标准、办法不变。有关县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财政部门、农村信用社密切配合,做好面积核实工作,完善补贴操作办法,做到补贴资金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挂钩。市(州、地)农业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三是落实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配合国土部门,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和治理乱占耕地的现象,确保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双平衡;严禁随意改变耕地用途,严禁破坏农田耕作层,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搞村镇建设;抓好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农户,写进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工作;加大土壤肥力调查与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省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四是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保障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深化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组织开展乡村债务清理工作,抓好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五是配合有关部门,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征地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有关工作,为粮食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八、加强生产组织领导
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生产组织,狠抓各项措施落实,保障粮食生产发展。一是落实工作责任。各级都要出台生产指导意见,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各项措施,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岗,任务到人。要兼顾点上工作和面上工作,既要组织抓好重点项目实施和适用技术推广,也要全面掌握生产动态,引导和指导面上粮食生产。要落实粮食生产工作日常联系机构,经常调研和反映粮食生产情况,协调粮食生产有关项目实施,提出发展生产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在春播、夏收等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各级要及时组织督促检查,指导和帮助基层开展工作。农业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粮食生产,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好粮食生产,带队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生产进展情况,督促指导工作,总结发展粮食生产的有益经验,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实行目标考核。今年省厅继续对各市(州、地)农业部门发展粮食生产工作实行目标奖励考核,重点考核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增产工程、超高产示范工程完成情况、粮食生产工作措施等,分三个等次进行奖励。各地农业部门要按照考核办法要求,做好有关痕迹管理、检查验收、资料整理报送等工作。
附件:1:2006年各市、州、地粮食生产预期目标
2:2006年秋粮生产科技推广指导计划
贵州省农业厅
二○○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粮食生产 意见
附件1:
2006年各市、州、地粮食生产预期目标
单位:万亩、万吨
地 区
面 积
产 量
贵 阳 市
198
60
六盘水市
278
77
遵 义 市
1148
322
安 顺 市
228
77
黔 南 州
430
127
黔东南州
445
135
黔西南州
365
104
毕节地区
940
237
铜仁地区
518
143
注: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预期目标1160万吨,比前三年平均产量增长约2.2%。各地粮食产量预期目标系在各地统计部门提供的前三年粮食平均产量基础上,按照上述增长比例测算,并适当考虑发展潜力因素后确定。
附件2:
2006年秋粮生产科技推广指导计划
单位:万亩
项目
市、州、地
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
水稻旱育稀植
玉米育苗移栽
杂交玉米包衣种
水稻抛秧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农区鼠害综合防治
水稻平衡配套施肥
玉米平衡配套施肥
优质稻
特用玉米
贵阳市
55
45
40
35
5
4
25
20
30
30
20
50
20
六盘水市
15
70
20
40
40
-
30
20
40
10
20
18
5
遵义市
240
190
180
180
50
28
150
30
100
110
90
145
30
安顺市
75
55
40
40
35
3
35
20
20
50
40
40
5
黔南州
152
90
70
90
20
13
90
20
90
80
40
120
45
黔东南州
180
50
80
50
10
11
110
20
90
120
20
90
10
黔西南州
65
90
60
80
20
2.5
40
30
80
40
40
40
20
毕节地区
40
285
30
250
45
2.5
20
30
80
10
100
27
45
铜仁地区
138
85
80
85
25
6
100
10
70
50
30
70
20
全省合计
960
960
600
850
250
70
600
200
600
500
400
600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