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十三五”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关于印发《“十三五”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农委,贵安新区农水局,仁怀市、威宁县农牧局:

为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我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现将《“十三五”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十三五”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

村建设工作方案

2016年6月21日


附件

“十三五”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我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客观评价“十二五”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省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立足自身禀赋,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基调和主抓手,不断丰富和拓展六项小康行动内涵外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基本面貌;以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着力点,大力谋篇和布局农村产业培育,有力加快了我省农业现代化转型速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重点优化和开拓农民增收途径,显著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以保护传统村落为切入点,集中确立和完善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深刻展现了我省人文与生态元素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深化改革均取得明显成效;强农惠农支农体系初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统筹格局基本确立,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面铺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正在由“珍珠”串为“项链”,由“盆景”变为“风景”。目前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9360个创建点,覆盖10890个村2.6万个自然村寨,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0.5%,受益群众达1800多万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与瓶颈,一是示范点纵深复制推广难,“盆景”多、“风景”少,“珍珠”多、“项链”少;二是基建设施长续使用难,农民主体意识体现不强;三是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均,美丽乡村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内部“造血”内生功能疲软,基层组织力量激发不足。

二、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十三五”新农村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大扶贫”、“大数据”两大发展战略,补齐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留住乡愁,不断丰富“富、学、乐、美”内涵,建设美丽宜居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寄托乡愁的故园、观光休闲的公园、投资兴业的乐园,实现“美丽乡村,让多彩贵州更加精彩”。

(二)主要目标

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等优势,以“多彩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主题,建设“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让更多老百姓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美丽乡村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2017年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覆盖率力争达到90%以上,2018年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彻底改变贵州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全面小康。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依托山地,统筹规划,节约用地。

2、坚持以人为本,以游促农,农旅结合,宜居宜游。

3、坚持突出特色,完善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位,注重适用。

4、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多方参与,稳步推进。

5、坚持政府奖补,部门联动,群众自筹,资源整合。

6、坚持领导挂帅,单位挂帮,择优助强,分类指导。

四)重点任务

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继续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向边远地区延伸。“十三五”期间,小康路新建通村油路6.03万公里,通组(寨)公路3.74万公里,人行步道2.97万公里,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村寨路面硬化”目标;小康水完成小型水利工程发展耕地灌溉面积383.96万亩,累计达到2791.22万亩,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小康房完成127.6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累计完成351.07万户;小康电新建及改造电网线路4.27万公里,实现农村供电可靠率99.925%;小康讯完成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电话户户通”目标任务,建成现代邮政;小康寨新增覆盖4.3万个自然村寨,新增受益995万人,累计覆盖13.6万个自然村寨、2623万人。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积极主动开拓农产品外销市场,抓好园区招商引资,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这个一二三产联通,建立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产业体系。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艺)企业等要素深度融合,为开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为农民增收挖掘潜力,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乡风文明程度。结合农民需求和乡村自然条件,顺应农民意愿,注重继承传统和时代创新,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改造农村危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打造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环保,有利于生活、方便生产的小康房,建设山水田园村寨和民族特色村寨,不简单照抄照搬、不搞形式主义,避免千村一面。加强村庄整治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强化环境整治、提高建房质量、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对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整治力度,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行为美的美丽乡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推广一批节肥、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4、保护传统,留住乡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解决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矛盾发展旅游经济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一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的地理形态,维持基本的自然资源,改变村庄的自然肌理二要农民群众在生活与生产及其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三要保护和尊重村庄文化遗产,保持和留下乡愁四要保护基本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用地

(五)重点工程

1、深入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因地制宜,立足山区特色、民族特色、生态特色,注重实在、实用、实效,全面覆盖、分类实施、分步推进,实行差别化建设路径,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建设时序,确定实施重点,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合资源、多方参与,整村整寨统筹推进,不让一个村寨漏网,不让一户农户掉队。

2、实施农村“1+N”工程。即一个村寨+特色产业、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房屋改造、人居环境治理、电商、智能智慧、基础设施等,实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农村山水秀丽的自然环境美和高效生态农业的田园风光美集成有机结合,把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发展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结合起来,从而使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

3、推进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以奖促治政策,扩大连片整治范围。实施村寨道路、农户庭院硬化,继续实施农村改厕、改圈、改灶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照明、公共厕所、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沼气集中供气为主要建设内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对当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村有机垃圾的收集和利用,在对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为群众生活提供清洁能源,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的美丽乡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采取城镇管网延伸、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推广绿色建材,建设节能农房。开展农村宜居水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发挥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支持改善村内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普遍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逐步把农村环境整治支出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

4、抓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保护。树立“重保护,促发展,边保护,边发展,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观念一要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先保护,后发展,要先编制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切忌修建新的建筑物,破坏传统村落风貌。二要注重培育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培育适宜于当地经济的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如精品果蔬生产、特色畜牧产业、传统手工艺加工等特色农业,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如刺绣、银饰、酸汤等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等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优化加工业与种养业的衔接配套;三要根据市场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挖掘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在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民族特色等完整性的基础上,完善旅游资源的配套设施,但是要处理好发展旅游经济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四要注意传统村落空壳化的问题,要建设人的传统村落,而不是物的传统村落。人、自然、建筑、精神与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共通的生命体,让产业留住村民,村民在村落内安居乐业;引导传统村落的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学政策、学市场经济知识,提升传统村落村民文化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五要充分挖掘各类闲置资源,使之发挥效益。如对城乡结合部和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城中村”、“空心村”或闲置的农宅,可引进社会资本,通过立面设计后,进行重新装修改造,形成农民出房、合作社或企业入股、公司化经营、政府服务的模式,既让农民获得了收入,又避免了大拆大建。

(六)保障措施

1、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按照城郊经济型、产业发展型、文化体验型、民族特色型、乡村旅游型、一二三产融合型等不同类型进行重点打造,推出一个个有独特魅力、精彩纷呈的美丽乡村。同时规划要与城镇建设规划、扶贫开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衔接。村庄规划要包括民居、道路、绿化、环境整治、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治理等专项规划内容,并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征求村民意见。规划一旦通过,就要以规划为引领,指导开展新农村建设。

2、拓宽筹资渠道。要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倾斜。完善“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的投入体制,加快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投融资平台建设。同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

3、广泛发动群众。通过示范引导、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党员干部带头、政策引导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家乡建设出主意、想办法,投资、投工、投劳,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新家园。

4、加强几个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工作,不能“单打一”。要与“5个100工程”、与精准扶贫、与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危旧房改造、与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依托、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5、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促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深入广泛开展。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辟专栏、组织专访等形式推出一批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努力打响我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品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