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2019年上半年种植业生产形势分析
遵义市2019年上半年种植业生产形势分析
2019年,全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战略部署,以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把调减低效作物、调增绿色特色品种作为深推农村产业革命的战略性安排,调出“一长两短”产业、“四新一高”作为深推农村产业革命的目标任务,把产业发展“八要素”作为深推农村产业革命的内在性要求,“五步工作法”“四抓四促”作为深推农村产业革命的基本方法,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一、夏收作物生产形势预测
(一)夏收作物生产预测
预计今年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9.65万亩,比上年减少5.57万亩,减幅为1.71%。夏粮总产预计63.92万吨,比上年减少0.37万吨,减幅为0.5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5.34万亩,比上年实际减少6.38万亩,减幅为29.37%,预计小麦总产2.32万吨,比上年实际减少0.96万吨,减幅为29.27%;马铃薯(夏收)种植面积249.92万亩,比上年增加1.13万亩,增幅为0.46%,产量预计为55.28万吨,比上年实际增0.51万吨,增幅为0.93%;杂粮(含豆类)种植面积54.39万亩,比上年减少0.33万亩,减幅为0.6%,总产量预计为6.32吨,比上年增0.08万吨,增幅为1.21%。油菜种植面积为160.64万亩,比上年减少2.37万亩,减幅为1.45%,总产量预计21.21万吨,比上年减少0.28吨,减幅为1.31%;蔬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比上年减少6.66万亩,减幅为4.25%,预计总产228.75万吨,比上年减少3.26万吨,减幅为1.41%;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91.29万亩,茶叶采收面积达159.96万亩,比上年增5.94万亩,增幅为3.85%,茶叶预计总产7.54万吨,比上面增0.33万吨,增幅为4.58%;水果收获面积预计可达13.35万亩,比上年增0.11万亩,增幅为0.82%,预计总产18.71万吨,比上年增4.99万吨,增幅为36.39%;中药材种植面积预计达116.05万亩,比上年增8.34万亩,增幅为7.74%,预计总产5.16万吨,比上年增0.55万吨,增幅为11.93%;绿肥种植面积达57.85万亩,比上年增0.76万亩,增幅为1.33%;饲草种植面积达33.73万亩,比上年增0.63万亩,增幅为1.9%。
(二)产量形成原因及分析
1. 夏收粮油作物面积总体减少,经济作物面积总体增加。去冬今春,全市夏收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较上年总体减少,除马铃薯种植面积略增加外,小麦、杂粮、油菜等作物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经济作物除蔬菜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外,茶叶、水果、中药材、绿肥、饲草等经济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加,投产茶园、果园面积持续增大。主要原因:全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并着力巩固上年玉米调减取得成效,继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粱、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辣椒、茶叶、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作为调减玉米种植的主要替代作物,其种植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从而导致小麦、杂粮、油菜、蔬菜等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2. 气候对夏收作物的影响。2018年入冬以来(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29日),全市平均气温9.1℃,同比偏高0.2℃;降水量237.9mm,同比偏多17%;日照时数228.9小时,同比偏少8%,有利农作物生长。入冬后,12月出现两次低温雨雪凝冻过程,12月6~12日出现第一次低温雨雪凝冻天气过程,此次过程适宜越冬作物进行抗寒锻炼,但对蔬菜采收上市不利;12月27~31日出现第二次低温雨雪凝冻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对小麦、油菜危害不明显,但对大棚蔬菜、水果、茶苗等作物造成一定的冻害。1月全市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月内无农业气象灾害,越冬作物处于冬季缓慢生长期,农业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油菜、蔬菜等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2月出现2次低温雨雪凝冻过程和2次降雹过程,这4次过程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但持续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油菜和露地蔬菜的健壮生长,对蔬菜的产量及品质有一定影响。茶叶萌动期较常年略有推迟,春茶采摘期将延后。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还不利于烤烟、辣椒出苗。
二、春季农业生产进展情况
(一)春季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已春播作物总面积633.41万亩,同期减少16.58万亩,其中春播粮食396.13万亩,豆类50.05万亩,蔬菜160.67万亩,油料15.34万亩,薯类252.36万亩,其他春播作物60.65万亩。已种玉米50.56万亩,比上年同期减72.68万亩;春播蔬菜160.67万亩,较同期增2.84万亩;水稻育秧可栽大田面积174.22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7.99万亩,红薯下种可栽大田面积140.71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1.94万亩。犁田100.61万亩、犁土337.08万亩。
(二)春耕备耕春管工作进展顺利。全市“两杂”良种已备齐,能满足生产用种需要,其中已备杂交水稻种子1893.55吨,已销1804.63吨;已备杂交玉米种子895.33吨,已销777吨(预计可种植玉米面积51.8万亩左右),同比分别减少28.51%、34.13%。已备化肥29.88万吨、已销24.19万吨;已备农药1152.9吨、已销530.84吨;已备农膜5194.05吨、已销4578.52吨。全市春管完成浇水87.09万亩、施肥280.92、中耕除草253.05万亩,作物病虫防治效果较好。
三、主要工作措施及特点
全市种植业工作将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调结构、稳粮增收促效益”的工作主线,按照“提产能、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思路,正确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实现全年粮食产量220万吨以上,力促农业增加值增长达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达10%以上。
(一)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周密部署。一是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等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龙长春,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魏树旺出席会议专题研究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审议稿、讨论稿、征求意见稿等多种方式研究全市系列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目前,已经研究制定了支持辣椒、茶叶、酒用高粱、中药材、竹等产业实施意见。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各市(州)每次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都必须研究脱贫攻坚议题的要求。每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均第一时间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农村产业革命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并结合实际抓好转化学习和贯彻落实。三是市委、市政府已组织召开了全市推进辣椒产业、农村改革、畜牧业、脱贫攻坚等现场观摩会,专题调度研究部署全市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推动农村产业革命落实落地。
(二)科学谋划,及早行动,强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一是全市始终坚持“一长两短、长在山上、短在耕地”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四新一高”(调出新产业、调出新模式、调出新技术、调出新业态、调出高效益)为目标。始终坚持在调“优”“特”“精”上下功夫做文章。今年计划调减玉米面积65万亩,在保证完成粮食有效供给和省级下达粮食考评指标前提下,要大力发展蔬菜、辣椒、茶叶、经果、花椒、酒用高粱等高效特色作物,力争做到“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二是各县(市、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狠抓春季农业工作,各县(市、区)均已召开了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做到早谋划、早布置、早行动,春季农业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克服持续低温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春耕备耕工作开局良好。三是抓好落实落地,预计2019年投产茶园面积达190万亩、产值125亿元,竹面积达362万亩、综合产值200亿元以上,发展辣椒种植面积235万亩、产值13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0万亩、产值30亿元以上,生态畜禽总产值210亿元以上。
(三)加强领导,专班专抓,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建立的省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工作制度,结合遵义实际,已经拟订了市领导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正在送审过程中。二是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专班”的思路,从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农科院等相关单位抽派人员组成工作专班专抓产业发展,其中,在市农业农村局设立了茶叶、辣椒、中药材、生态畜禽工作专班,在市林业局设立了竹产业和花椒产业工作专班,在市财政局设立了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工作专班。三是加强农村产业革命考核,将农村产业革命推进情况纳入全市“三农”考核的重要部分,实行分产业定点督导制度。充分利用市直农口部门,市农科院、省辣科所、遵义职院等专业技术力量和基层技术力量,组建督导小组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对各县(市、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督促检查和技术服务指导。
(四)积极落实“冬季充电”,切实抓好农技培训。全市自2018年12月以来,根据全省农业农村系统以“学起来、讲起来、干起来”为抓手,积极开展“冬季充电”活动,深入推进全省农村产业革命工作会议精神,全市选聘产业指导员3804人“三农行动”农技人员,结合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实际,抢抓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讲习、狠抓技术培训,为全市农业春耕备耕工作蓄能“充电”。截至4月底,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186场次,涉及10.1余万人。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市场需求导向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一是选准替代产业。调减低效籽粒玉米是手段,调增高效经济作物是目的,而在发展替代产业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准替代产业。瞄准“优”“特”“精”做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打好山地特色牌,做优绿色农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切忌盲目跟风布局产业。二是发展订单农业。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着力解决好结构调整后农副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要深入了解产品市场需求度和供求关系,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使替代产业种得好、有市场、能增收。蔬菜、辣椒、茶叶、中药材、水果、高粱等替代产业要加强日常调度,不断提高订单农业的占比。三是抓好产销对接。强化蔬菜、辣椒、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定向直通,大力推动农产品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医院、进社区、进超市“六进”,建立稳定的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充分利用上海帮扶和黔川渝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积极组织市场主体入沪、入渝和参加全国重要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主动对接重庆、贵阳、成都等周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遵义农特产品”对外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聚焦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坚持“一个产业有一个500强龙头企业”的理念,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牛鼻子”作用,立足全市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求,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型企业为目标,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入驻,同时抓好相关产品配套企业跟进,壮大延长产业链,放大产业链聚集效应。围绕大产业、建好大基地、培育(引进)大龙头、形成大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大培育当地产业效益突出、管理规范、利益联结机制健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持续推动土地集中规模流转,制定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建立土地长效机制,推动闲散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不断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三是加强农技培训服务。着力加强镇、村干部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把基层干部培养成选准主导产业、培训职业农民的行家里手,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基层“三农”工作队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以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为对象,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农民。
(三)聚焦坝区产业裂变发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一是突出坝区产值导向。将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突破口,把产值放在坝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土地流转、农田整治、经营主体、农业保险等为核心指标,按照“土地入股、效益保底、按股分红”的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坝区开展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坝区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坝区实现平均亩产值8000元以上,建设一批“万元田”示范样板坝区。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机构改革职能划转的契机,统筹整合土地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同时配套完善产地冷库、烘干线等设施,优先支持坝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申报坝区项目。紧盯主导特色产业建好农业产业项目库,按照省级支持500亩坝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争取产值奖补、建设奖补和政策性保险支持,围绕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推广、市场营销、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平台与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技术服务体系。
(四)聚焦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推动农村产业革命。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化向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聚,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农户与企业相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依托遵义茶叶集团,大力推进茶叶饮品、食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形成资产规模达100亿元以上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依托中国辣椒城和供销集团,抓好遵义朝天椒“换种工程”,抓紧制订“遵义朝天椒”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进调味品、医药、保健品、生化农药等精深加工,着力推进新蒲、播州、绥阳为核心的辣椒加工集聚区建设,构建千亿级世界辣椒加工贸易集群;依托温氏集团、德康集团等,大力推进饲料和300万头猪肉制品精深加工,并加快发展黔北麻羊、赤水乌骨鸡等生态畜禽精深加工;依托现有药业园区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大力培育、引进药业企业,加快推进中药材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