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公开专栏 » 建议

省农委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570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罗素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农业产业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最关键时期,也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战决胜时期。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红利,逐步缓解贫困县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过程中,因经济增速放缓面临的资金投入缺口、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您的建议,一语中的地分析和指出了制约我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及短板。近年来,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争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落实中央、省级项目资金125.0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74.75亿元,省级资金50.33亿元。与“十一五”年末相比,年均增长10.3%。随着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得到有效夯实,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等明显提升,茶叶、生态畜牧业、蔬菜、精品水果、大鲵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得到优化。

二、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实际,坚持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改革开放为抓手,围绕畜牧业、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特色食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农委意识,项目资金紧紧围绕委党组统一部署进行有效整合。一是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目标进行整合;二是围绕产业扶贫进行整合;三是围绕贫困县、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进行整合。

2016年将蔬菜发展资金由原来预算4460万元调增到6560万元;水果发展资金由原来预算2340万元调增到4240万元;茶叶发展资金由原来预算5000万元调增到7000万元、整合9400万元用于贵州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配套等。2017年省农委对省级财政预算项目资金,首次采取集中整合方式下达,着力强化资金整合。第一批预算项目资金65059万元已通过委主任办公会议审定。其中:安排6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资金45994.45万元、占比82.93%。千方百计加大对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及贫困县的投入,不断完善和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积极推进财政金融支农创新。一是协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农业特色保险。2016年率先在贵阳市启动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范围和规模,通过内部调整预算的方式,增加保险支农投入,实现贵阳市蔬菜、生猪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全覆盖;围绕“裂变”产业和区域,支持黔西南等市(州)开展食用菌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托住农民再生产底线,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三是探索开展贷款保证保险。2016年整合协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设立金融支农“资金池”。支持毕节市700万元资金,市级配套1000万元,试点“政府+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融资模式;支持黔西南州1000万元,州级配套1000万元,试点“政府+金融机构+增信机构+龙头企业”融资模式;支持铜仁市1000万元,市级配套1000万元,探索开展“政府+银行+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融资模式;支持六盘水市500万元开展“三变”模式探索创新等。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突出问题。

四、积极支持贫困县开展资金整合。加强政策支持,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分配给贫困县(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资金,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6〕24号)有关规定,由县统筹整合安排使用,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关键节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精准度。

近几年,省农委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平台、主载体。试点出农文旅一体融合发展、股份合作型融合发展、种养加融合发展、技术服务资本支撑融合、复合型融合等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积极支持企业搭乘大数据和云上快车,前延后伸发展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互联网+”等科技营销体系,推广“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模式,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在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