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23号建议的答复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23号建议的答复
张以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锦屏县鹅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生态家禽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帮助锦屏做好鹅品种选育工作”方面
2022年以来,我厅协同黔东南州政府,积极协调省生态家禽体系专家在锦屏县开展锦屏鹅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工作,开展鹅新品种引进试验2项,新技术新方法试验示范3项,为下一步开展选种选育奠定了基础。2023年10月24日,徐麟书记在锦屏县调研时对鹅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后,我厅主要负责同志当天组织省家禽专班、贵州大学、省农科院专家到锦屏县调研,先后走访养殖、屠宰加工等经营主体和农户,与县委县政府和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共同研究下步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并呈报省委主要领导圈阅。2023年11月,由我厅牵头,联合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研究制订《“锦屏鹅”新品系选育及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攻关任务书》,细化2024-2028年阶段目标任务,明确年度考核指标,在现有“三花鹅”群体基础上,引进狮头鹅、皖西白鹅等优质资源,组建核心选育基础群,开展生长快、产肉率高、品质好的配套系选育工作,以期在攻关期间选育出新品系2个。今年3月21日,省家禽专班、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会同重庆畜科院家禽研究所相关专家,共同赴贵州锦屏生态鹅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锦屏鹅新品系选育建系组群选育工作。目前,已建立15000只种鹅基础群体开展选育工作,收集种鹅蛋20000余枚,孵化鹅苗13000余羽;正在改建和完善生产性能及繁殖性能测定设施设备。
二、关于“强化对锦屏鹅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方面
2022年以来,我厅联合省科技厅、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建设锦屏鹅试验示范基地8个,成立技术服务团队8个,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30余次,开展技术培训15次,累计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培训农户500余人次。此外,我厅按照建立的“三个一”家禽种源联合攻关机制,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为技术顾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汪超,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王启贵研究员等为技术骨干的锦屏鹅科技攻关小组,形成“专班—专家—企业”有效协作机制,将锦屏鹅新品种(配套系)培育与商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同时,我厅还力争在锦屏县设立博士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工作点、大学生实训基地,加快引进适用性人才,大力提升锦屏县鹅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建设。联合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大学等制定肉鹅专用饲料配方、疫病防控等技术标准,完善推广“五统一”生产方式(统一鹅苗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控、统一收购),全方位支撑锦屏县鹅产业发展。
三、关于“加大产业政策及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方面
我厅将在屠宰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强镇等方面给予政策项目支持,进一步在科技攻关、新品系选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锦屏县协调申请省农业现代化基金,并联合担保、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帮助锦屏县争取专项债、贷款等投入,推广好地方政策性保险,降低市场风险。2023年,我厅联合省市场监管局,支持锦屏县鹅产业获批国家级第十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四、关于“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方面
联合黔东南州政府积极对接省投资促进局、省商务厅、省市监局、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等部门,共同搭建招商引资、品牌创建、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产销对接等平台,推进锦屏鹅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锦屏县引进江苏立华牧业、新希望农牧、江苏扬州天歌鹅业等国内优强企业,持续壮大锦屏鹅产业发展。切实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抓好与对口帮扶城市产品展销推介工作,加大向粤港澳大湾区餐饮行业进军力度。加强与全省批发市场、商超、餐饮连锁的产销衔接,加快布局一批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等拓宽鹅产品销售通路,不断扩大锦屏鹅产品市场占有率。依托贵州大学食品学院等,指导屠宰场分等分级销售鹅头、鹅肝、鹅掌等多元化产业,指导食品加工厂开展休闲类、预制菜类鹅肉制品研发,加强鹅毛、鹅绒的有效利用,提升附加值。以“羽出黔山”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以锦屏县鹅产业为带动,积极申报“锦屏生态鹅”地标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发展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加强与国内主流媒体合作,强化品牌宣传,策划品牌传播推广活动。帮助指导锦屏县申报鹅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进军高端市场。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5月21日
(主动公开)
(联系人:代国滔;联系电话:0851-8528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