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835号建议的答复
A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835号建议的答复
陈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黔东南州肉牛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肉牛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项目申报上给予支持”
2021年以来,我们积极支持黔东南州申报粮改饲、肉牛增量提质、省外引牛、肉牛产业集群和农业设施条件改善项目,累计支持黔东南州5344.7万元,其中粮改饲1992万元、肉牛增量提质1500万元、省外引牛702.7万元、肉牛产业集群350万元、农业设施条件改善项目800万元。省商务厅统筹中央服务业资金建设黔东南州农产品供应链体系,2021年以来支持建设黔东南州家禽冷链加工统仓统配一体化项目、施秉县黑毛猪肉速冻食品(预制菜)加工流通项目等,支持资金超12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指导黔东南州聚焦肉牛产业申报粮改饲、肉牛增量提质、农业产业强镇和农业设施条件改善项目等;支持黔东南州冷链物流数智化、标准化建设,补齐冷链物流短板。
二、关于“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支持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有关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计财〔2023〕20号)要求,我省2023年启动实施现代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工作,全省共支持符合条件的肉牛项目19个、拨付贴息资金2542.38万元,其中,黔东南州项目3个、贴息资金58.03万元。2024年4月,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明确原则上2024年配套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增量部分优先用于肉牛养殖保险,且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规模优先安排15%的份额用于肉牛保险。近年来,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支持黔东南肉牛产业发展,肉牛养殖保险及价格指数保险保费规模为1541.74万元,为0.79万户次农户及农业生产组织提供风险保障3.93亿元,累计向0.21万户次农户及农业生产组织支付赔偿2405.48万元。
《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打造一批粮食和蔬菜种植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等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省级规划已于2023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推进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25〕9号)等文件要求,2021年11月27日后新增的畜禽养殖设施用地不允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按政策要求严格控制设施农业用地少占或不占一般耕地,对确需占用一般耕地的,需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贷款贴息、农业保险、养殖用地方面加大对黔东南州的支持,加大对今年即将印发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政策宣传,指导符合条件的建设主体积极申报并予以支持;加强对黔东南州设施农业用地项目选址、备案等指导,对肉牛产业相关建设项目用地,按照土地利用计划管理要求应保尽保;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我省政策上的支持,指导黔东南州、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设施农业用地备案、上图入库和监督管理等。
三、关于“在品牌运营与市场运营方面给予支持”
“贵州黄牛”是我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黎平牛是地方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先后在央视、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贵州黄牛”已家喻户晓,品牌标识深入人心。黎平牛是国家遗传资源名录品种,黄平黄牛202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镇远肉牛2024年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收录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为做强“苗侗山珍”区域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进一步深化粤黔协作,推动贵州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销对接,促进贵州优质肉牛产品更好地进入广东市场,2024年以来,我们连续举办了两届“黔牛奔粤”产销衔接大会,推动粤黔两地企业从基地建设、屠宰加工、稳产保供、渠道销售等方面达成系列合作。依托大湾区年消费牛肉超80万吨的市场优势,我们创新“粤式火锅+生态黔牛”产业融合模式,通过升级冷链物流体系、品牌联名推广、餐饮渠道定制等组合拳,进一步畅通大湾区销售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完善“贵州黄牛”标准体系,持续加强省级公用品牌宣传,将“黎平牛”纳入重点进行打造,推进政企银多方协作助力品牌建设,推动“贵州黄牛”系列产品入驻“贵荟馆”省外仓;实施绿色食品认证补助机制,培育绿色认证品牌。支持肉牛企业在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省会城市开设贵州黄牛产品体验店,加强与各类生鲜零售平台、商超合作,广泛开展贵州牛肉粉、“酸汤+牛肉”等消费体验活动,实现直销渠道新突破。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6月13日
(主动公开)
(联系人:张明均;联系电话:0851-852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