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053号提案的答复
罗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贵州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农业机械化应用上要持续提升”的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持续优化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政策,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补贴范围,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引导性。2023年积极争取到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000万元,同比增长37%,省级安排资金4500万元,引导各地投入资金2.13亿元,带动先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强化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与引进合作相结合。支持培育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建设“山地智能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贵州山地高效农机创新试验基地”,联合詹阳重工、贵州益众等农机生产企业研制“1+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施肥播种一体机等机械,协调引进江苏亚美柯、长沙桑莱特等省外农机企业与詹阳重工合作,生产下线水稻钵苗播种机等机械。三是加强示范推广。省委、省政府印发《贵州省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将粮油生产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作为“六大工程”深入推进。2023年举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省级培训9期1500余人次,完成机械化育秧1303.2万盘、机插秧57万亩;联合召开全省油菜机收减损和秸秆综合利用推进会,完成指导培训2000余人次;成立9个省级农机分片联系督导组和8个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专家指导组,每月定期开展农机推广、安全生产督导。四是落实建设规范促宜机。制定《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整治技术规范》,实施高标准农田宜机化建设,2022年后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道路通达率达90%以上,宜机化条件持续改善。编制《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规划(2021—2030年),出台《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南(试行)》,指导各地分类别分坡度科学选址精准实施。
二、关于“在强化要素保障和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短板上要持续发力”的建议
一是争取资金支持。聚焦“争资争项”、农业金融支农创新和项目资金监管等,主动作为,努力推动农业有效投资持续扩大。2023年,在中央项目政策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种粮一次性补贴资金大幅减少等情况下,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6.23亿元。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度,加强“政银担”合作,围绕农业特色产品创设“贵椒贷”“黔猪贷”“中药材贷”等特色信贷产品逾百种,并推出“辣链贷”“茶链贷”等产品,为从事相关产业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二是鼓励土地流转经营。通过推广使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研究制定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审批管理办法,开展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不规范行为排查和风险隐患化解,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台账信息填报,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据统计,2022年全省家庭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898万亩。针对撂荒问题,我省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上,对抛荒1年以上的耕地,取消次年补贴发放资格。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贵州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开展激励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两年来,全省累计38212人次参与基础性示范服务,4783个团队参与“揭榜挂帅”,共组织开展技术服务240万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14.3万个。四是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引进万建民院士团队和胡培松院士团队,开展水稻品种选育与制种等工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种集团、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省农科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水稻、玉米和马铃薯育种步伐。国家云贵高原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和食用菌种质资源库花落贵州,从江香猪、长顺绿壳蛋鸡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相继建成,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等资源保存设施投入建设,认定51个省级资源保种单位,初步构建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三、关于“在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上要持续增强”的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主导产业。优化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强450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建设。围绕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支持铜仁、毕节等地积极发展花生、薯类作物生产。优化生猪、牛、羊及乳制品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布局,按北部产业优势区、中部融合发展区、南部潜力增长区、东部特色产业区“四区”规划推进生猪产业;明确肉牛产业重点县12个、肉羊产业重点县8个。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建设黔南—黔东南发酵辣椒加工中心、黔东优质绿茶抹茶出口加工产业带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培育兴仁薏仁米、酒用高粱、盘州红米、贵州黄牛、赫章可乐猪、修文猕猴桃、镇宁蜂糖李等一批特色粮经作物、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产业带。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实施“双百”行动,聚焦粮油和特色产业,重点培育100家引领型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上规入统,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00家,其中,国家级50家。2023年,推荐13家企业申报第八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待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后,我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将达到63家,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在规模种养基地周边,合理布局初加工基地建设,满足就地延时类初加工。2023年,遴选100家净菜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及10家净菜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形成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发展格局。结合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贵州省粮油和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一图三清单”》,聚焦各产业特色优势、短板弱项,有针对性招引引领型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打造,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贵字号”转变。三是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利用全国农交会、茶博会、农民丰收节等平台,采用线上和线下模式,多层次、多视角推广宣传贵州优质特色农产品,专题策划“贵”字号农业品牌传播活动,举办2023年中国品牌日“贵州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云上展销会,将关岭牛、黔北麻羊、三穗鸭作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冠军、亚军、季军奖品,通过短视频输出,掀起一波品牌宣传高潮。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拓展销售渠道,优选20家贵州绿茶、黔东南小香鸡等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主体参展,雷山、剑河、台江县六家企业参加中部六省脱贫地区暨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县优质农产品专场推介会。
四、关于“在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水平上要持续提升”的建议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扶持一批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科技含量高、实力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培育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引导不同类型服务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围绕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人才等方面,探索创设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机购置、农业新技术应用、涉农项目建设、农业生产建设用地供给、农业保险补贴、贷款利息补贴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托管不断做大做强。二是发展新型电商平台。通过建立淘宝官方旗舰店、直播间、公众号、小程序、小红书等电商平台或社交媒体账号,加大直播基地建设,进一步畅通线上销售渠道,提高销售转化率,提高市场影响力。设立“贵州品牌农产品展销专区”供“天猫超市”等品牌渠道直采。构建贵州农业品牌电商直播馆,开辟贵州品牌农产品网络销售新通道。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农村电商人才技能大赛,举办“大国农匠·贵品推荐官”省级赛事及媒体推介活动,推动品牌产品与电商渠道深化合作,挖掘培育农村电商人才40余人。
五、关于“在绿色发展上要持续发力”的建议
一是指导科学施肥。印发《贵州省2023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贵州省2023年秋冬季主要粮油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分区域明确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不同目标产量下氮磷钾施肥量及施肥时期,指导科学施肥。编印《贵州省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方案》,省、市、县三级联动,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减量增效“三新”等技术作为培训重点。做好科学施肥知识与技术培训及宣传普及,累计举办培训会841期次,培训干部群众5.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8万份,全省科学施肥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推进农药减量。聚焦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和茶叶、蔬菜、果树等重要经济作物,编印《主要粮油作物药剂拌种减药增效技术》《水稻药剂拌种技术》等多个技术方案,积极举办全省水稻、大豆、玉米、小麦、油菜药剂拌种现场培训会。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及时派出技术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2023年,全省累计派出植保技术指导组8883个,技术指导32.35万人次;举办技术培训7939场次、52.97万人次,发放明白纸、短视频、手机短信等92.95万份(条),为有效减轻病虫灾害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2023年,全省定量监测农产品69522批次,合格60993批次,合格率99.7%,186个农产品不合格,分12期向社会公布不合格农产品名单。51个农产品检出国家禁限用农药兽药,移送公安机关。四是强化畜禽养殖兽药安全使用监管。强化畜禽养殖兽药安全使用监管,全面提升畜禽养殖规范使用兽药水平。目前,全省铜仁、黔南、安顺、遵义4个市(州)各建成1个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以下简称“无害化场”),除云岩、南明、观山湖外的85个县(市、区、特区)均与无害化场签订第三方服务协议,实现无害化处理县级全覆盖。
下一步,一是按照“推广应用集成化、研发制造多样化、作业服务社会化、政策支持精准化”的思路,持续深入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推动标准化建设农田、差异化研制机具、规范化组织生产、精准化补贴资金,着力提升耕地宜机性、农机适用性、农艺匹配性、政策引导性,推动山地农机化加快发展。二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管理,积极推广使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推动省级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的审批管理办法的出台,完成土地经营权流转台账信息填报,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不予补贴情形要求,加大核实核减撂荒地等不予补贴面积力度,调动农民耕种积极性。三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持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引导各地聚焦主导产业,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合服务,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转化、便民化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按照“产学研推用”模式,指导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共建创新平台、研发关键技术、创制设施装备,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指导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四是加强品牌基础培育,持续推动我省农业品牌目录完善,规范品牌管理机制,引导优势品牌主体,申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GAP等认证,进行成本性补助,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及品牌化水平提升。充分用好全国农交会、茶博会、农民丰收节等平台,采用线上和线下模式,多层次、多视角推广宣传贵州特色农产品。五是抓好绿色防控技术运用,实施以草控草、免疫诱抗、生物防治、冬季封园和科学安全用药等技术措施,加大药剂拌种应用,强化测土配方施肥、“三新”技术推广示范,鼓励各地发展绿肥种植,充分发挥豆科作物固氮养地和油菜硫苷杀菌杀虫抑草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全力提升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水平。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17日
(主动公开)
(联系人:罗雪;联系电话:0851—8528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