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4320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贵州省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提案》收悉。感谢对我省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框架下规划乡村建设行动”的建议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编制《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及省级相关专项规划,推广“一图一表一说明”做法,在全国率先提出“通则式规划、图示化表达”规划编制方法,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更直观的基础引导,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公共服务服务均等化。一是统筹村庄发展空间。省自然资源厅研究出台《关于强化村庄规划引领 助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通知》,指导各地以县域为统筹、以乡镇为基本单元、以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现状建设用地为控制数,通过对村庄内尚未建设土地的空间置换,优化村庄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根据规划基期年数据,全省村庄内尚未建设土地约175万亩,能保障乡村建设行动用地需求。二是坚持分类规划布局。根据常住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需求,分层次、差异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建设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在都市圈主要中心城市,重点加强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保障;在城镇组群范围内,重点加强高校、大型体育、文化场馆等区域性服务设施空间保障;在县城和乡镇,重点加强医疗卫生、养老托幼、殡葬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保障;在乡村地区,重点加强各类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保障。三是强化规划技术支撑。发挥大数据优势,自然资源部门自主研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移动端——“黔村规APP”,以公开版影像为底图,叠加“三区三线”、村庄建设边界、地质灾害危险区等各类安全管控范围,让基层管理人员和村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建立“1+1”驻村规划师工作机制,从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选派,以及在村干部和驻派乡村地区的党建指导员、产业指导员等中选取驻村规划师,目前已覆盖2000余个行政村。
二、关于“结合区域特点构建乡村建设的梯次网络”的建议
近年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标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聚焦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设施布局向城乡一体转变。一是注重政策引导。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印发《乡村建设工作指引(试行)》要求,协同配合相关部门抓好农村生活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先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动城郊农村基本纳入城镇供水管网。二是强化统筹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将统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作为村庄规划的主要任务,结合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因地制宜提出村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选址、规模、标准等要求,明确县域内统筹保障道路、电力、通信、物流及综合防灾等设施需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三是抓好传统村落保护。根据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全省已完成724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布局,集中连片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并结合村民实际需求指导各地开展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加强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现代化。
三、关于“在治理与互动中找准重点方向推进及优化乡村建设”的建议
我们把乡村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举措,不断巩固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不断扩展延伸。一是着力补齐短板。持续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等。同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一体建设,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综合治理,全省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818.8万亩,积极推进了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建设,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聚焦重点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化政务建设助力乡村减负,开展“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加快智慧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中垦薯业智慧农业项目、贵州从江粤黔“大数据助推香猪走俏港澳”融合项目等4个农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建设。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到乡村就业创业,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扶持。三是推进乡村治理。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支持各地积极搭建农村文化展示平台,鼓励基层和农民群众举办“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向善向好的内生动力,潜移默化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和发展,为乡村建设提供内在支撑。多角度发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塑造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让乡村建设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四、关于“从乡村形态变化上找准乡村建设的‘点’和‘位’”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要求“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指示精神,针对不同村庄类型和发展趋势,开展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经过两年示范创建,共完工项目1087个,去年12月完成了50个省级试点的验收。今年以来,我们把“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工作载体和发展方向,在前期试点探索基础上,研究制定《贵州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规范》,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强化建设统筹。印发《贵州省乡村建设项目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强化乡村建设项目库和任务清单管理,分年度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指导各地将农民群众需求与各级财政投入项目有效结合,聚焦村内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型公益性设施,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统筹、任务统筹、项目统筹,提升建设实效。目前,全省已累计入库项目17619个;经省政府同意,发布2024年省级乡村建设任务清单,涉及21家省直单位11类30项内容,计划投资110亿元。二是明确建设标准。通过《规范》规定了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建设标准。富在农家,主要是聚焦产业和就业,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优先、收入增加;学在农家,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与发挥人才作用,让农民群众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为;乐在农家,主要是乡风文明、服务保障、治理有效,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美在农家,主要是依托贵州的真山真水,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得村庄宜居、田园整洁、环境优美;组织建设,重点是党建引领、为民服务、共建共治,发挥好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坚持群众主体。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建设机制,通过群众会、明白纸等宣传惠民利民政策,充分征集群众实际需求和意见。推行“四方会审”机制,制定相关建设方案充分征求成员单位、实施乡镇、村两委和群众代表意见,项目实施前后对选址、技术模式以及后续管护责任等与群众“双确认”,建设中积极引导群众投资投劳、捐资捐物,确保群众满意认可,防止包办代替、垒大户、造“盆景”。同时,推广应用积分制等乡村治理方式,指导地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动农民广泛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护等乡村建设重要事项。
五、关于“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落到实处”的建议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有重点有步骤地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实施“厕所革命”,全面改造村容村貌,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根据省委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贵州乡村发展实际,聚焦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今年重点以“两改两治理”(农村改厕、改圈、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为主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加强部门统筹。调整充实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专班,涉及生态环境、卫健、住建等27家部门,建立季度协调会商机制,定期研判工作情况及困难问题,协同推进工作落实,并将乡村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同时,做好项目资金统筹,明确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重点支持以“两改两治理”为主的乡村建设,同时集成农村改厕、垃圾污水治理、外资项目等各行业部门专项资金等,构建多元投入体系。二是注重试点示范。制定《关于开展“两改两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贵州省农村圈舍改造技术方案(试行)》等,指导各地把握建设体量与资金保障的匹配度,采取试点示范、分类推进方式,选取部分有发展基础、群众意愿较强的自然村,先行开展“两改两治理”试点工作。目前,各地遴选推进176个试点村,将在此基础上分类建设一批“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村。今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在贵阳修文召开全省“两改两治理”现场推进会。三是强化技术支撑。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农业农村部环保所、贵州大学等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各地科学确定技术方案,推行“化粪池+土壤渗滤系统”“联户处理+大田利用”等5种黑灰水协同处理技术改厕模式,“同位发酵、生物降解”“异位发酵、集中清粪”等6种猪牛圈改造模式。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分别牵头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对居住相对集中的通过管网收集,散居农户采取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集中居住的进行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居住分散的采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管护的资金支持投入力度,加强宣传培训、经验推广、工作调度,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协同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着力建设一批“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村,打造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7月25日
(主动公开)
(联系人:涂扬;联系电话:0851—8528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