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发展概况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乌蒙山、苗岭、大娄山、武陵山构成贵州高原的基本骨架。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境内山地丘陵占92.5%。2023年,贵州省常住人口3865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1703万人,占44%。贵州属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多云寡照,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100~1400毫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2023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发展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94.28亿元,同比增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7元,同比增8.1%。
粮油生产再获丰收。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一体推进粮油产能提升“六大行动”,有力克服持续高温干旱、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1119.7万吨,比上年增加5.1万吨,连续四年保持增长态势。油料扩种又创新高。紧盯全年油料扩种目标任务,加大油料生产资金投入,抓实秋冬种生产,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油菜籽种植补贴等普惠性政策落实落地,油料扩种任务圆满完成,全年油料产量110.97万吨,同比增5.1%。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两好两上升”目标和“三个最严”标准,举一反三抓好上年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省领导联系挂帮、挂牌督办、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和精准帮扶,深入实施脱贫人口增收行动。推动“3+1”保障问题动态清零,2022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和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为“好”、衔接资金绩效评价为“A”。2023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4.2%,180万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基本清零。
特色产业稳步提升。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三品”、推进“四化”,做大做强肉牛、茶叶、辣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新增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2.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全年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99.7%。举办茶博会、辣博会等活动,发布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贵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基础支撑不断夯实。统筹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水平。大力推广“635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施秋冬季建设大会战,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年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93万亩。启动山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修文县入选国家首批农业科技先行县。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全面完成种质资源普查。卓豪、金农2家企业成功申报并获批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实现我省零突破。加快山地农机研发推广,实现涉农乡镇农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福泉、息烽、台江获批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持续推进。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15万户。全省基本建成“户集、村收、镇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所有乡镇均具备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分别达20%、70%以上。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推动“村超”“村BA”“村晚”等乡村文化活动火爆出圈。强化乡村综合治理,推广“合约食堂”“寨管家”等经验模式,加强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都匀入选全国乡风文明典型案例、西秀把士村荣获中宣部“最佳志愿服务社区”。
改革创新深化拓展。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贵阳市、六盘水市、湄潭县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试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监管,在7个县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稳慎推进息烽、湄潭、金沙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2486宗。推进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探索总结“六条路径”。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培育100家引领型龙头企业和100家上规入统企业,累计认定省级龙头企业1200家、省级示范社3022家,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34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