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农议复〔2015〕25号 签发人:徐天才   省农委关于办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64号代表建议情况的报告   省...">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公开专栏 » 建议

省农委关于办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64号代表建议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B

黔农议复〔201525 签发人:徐天才

省农委关于办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

64号代表建议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苏维词代表提出的《关于把贵州打造成全国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议》被列为2015年省政府领导领衔督办建议。现就建议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发2号文件出台机遇,把三农工作放在全省主基调、主战略的背景下来谋篇布局,坚持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放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上面,坚持走一条符合贵州山区特点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形成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后发赶超、推动跨越的生动局面。围绕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重点抓好生态畜牧业、茶产业、果蔬、马铃薯、特色食粮、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巩固烤烟、油菜等传统产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在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上下功夫。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坚持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通过汇报、建议、提案和请示等形式,向全国人大、政协和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积极申请,将以山地为主要特征的西南地区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放在全国现代农业总体发展的考虑范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并制定有力的推进政策措施,建议设立西南山地高效农业工程,将贵州作为国家安排的试点省份,先行先试,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大力支持贵州打造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贵州省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全省山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我委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初步确定编制1个总规、11个特色优势产业子规划和8个行业专项规划。总规《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正在积极争取将此规划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专项重点规划范围;8个行业专项规划重点规划平台建设和支撑体系等关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11个特色优势产业子规划按照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的要求,围绕全省重点推进的八大特色优势产业,编制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子规划。

三、大力开展适宜品种及区域研究科学优化农业功能分区布局

秉持资源禀赋这个定位器,遵循市场需求这个导航灯立足山区农业的客观条件,结合全省土壤检测和调查情况,充分利用各地气候条件和比较优势,大力开展适宜性研究和功能分区研究。省气象局绘制了贵州省复杂山地环境下100m×100m细网格的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分布图,分析了贵州省光电热水等主要气候资源时空配置情况,开展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建立农业气象干旱地方标准,开展农产品气候品种认证,在贵阳等地开展农业实验研究获取了大量气候适宜性指标和气象灾害指标。省科技厅开展了果树、干果新品种引进项目,在全省布点进行适宜性栽培实验,研究适合贵州种植、品质好、价格优的新兴能源产品,针对茅贡优质米、贵定云雾、德江天麻、都匀毛尖等实施品种提纯复壮和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科学评价和合理制定种植区域,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分区布局,坚持推动产业集中、区域集聚,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

四、加强贵州特色农产品标准制定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省质监局和省农委积极推动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工作,现贵州省有523项农业地方标准,占我省标准总量的50%。涵盖茶叶、辣椒、特色中药材等贵州特色农产品。特别是茶叶、辣椒建立了相关标准体系,涵盖品种选育、种植、加工、运输等从茶园到茶杯、从农田到餐桌的标准体系。今年省质监局拟立项的地方标准中,涉及优质品种生产技术规程的有近30个,正积极组织省农委、农科院等单位申报农业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大对农业相关标准的研究和推广。省农委和省质监局积极推进地理标志提质增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文化内涵,目前获农业部、省质监局公告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100个,涉及凤冈富锌富硒茶、余庆苦丁茶、虾子辣椒等。全省有22个产品87家企业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提高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率,围绕茶叶、蔬菜、精品水果、畜禽、特色食粮、特色水产等产业,制(修)定完善符合山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技术规程、产品加工销售、产品质量等标准。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示范,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扩大茶蔬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规模。

五、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强基固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新增投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抓好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等项目实施,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条件,挖掘农业增长的内在潜力,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地建设涉及到村及村以上的公路建设省交通厅全力给予支持。2014年省水利厅整合资金1.2亿元启动实施6个省级现代水利试点,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配套管灌、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力争早日在全省全面铺开。同时,进一步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配合实施六项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典型。

六、突出质量建设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

目前,我省农产品绿色生态、品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湄潭翠芽、都匀毛尖、大方皱椒、织金竹荪、罗甸火龙果、修文猕猴桃、威宁洋芋、从江香猪、黔北麻羊、关岭黄牛、长顺绿壳鸡蛋等83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多彩贵州·绿色农业为统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湄潭翠芽、都匀毛尖、遵义红茶、黔山牌蔬菜等一批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成长,产品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由县乡逐步向村级延伸,加快建立覆盖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强化联防联控和动态监管,加强投入品管理,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推进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和保护,牢固树立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理念,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步伐

七、抓住市场流通这个关键提升农业信息化经营水平

2006年商务部建立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借助该平台,截至20132月贵州省共实现成交3.08亿元(其中实际成交6014万元(线上统计成交);意向成交2.48亿元(线下成交)),截至20154月注册的贵州省种养大户563个、农村经纪人642个、农业协会77个、涉农企业1099个,供求信息6356条;开发了手机客户端,用户在手机上安装新农村商网手机客户端软件后,便可通过手机浏览、查看来自新农村商网的农产品供求、资讯、价格行情等信息来解决买难卖贵问题。20008月建立的贵州农经网,已经成为三农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已经建成覆盖全省9个市州、87个县、1452个乡镇、35000余村的服务网络;建成全省涉农信息数据库,信息总量达8000万余条,网站日平均发布信息1万余条,日点击率5万余人次;通过实施万村千乡网页工程,实现100%乡镇村的全覆盖。日前入驻淘宝贵州馆的网店达2200余家,2014年实现交易额2亿多元。今年元月正式上线运营淘黔宝主营我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农资农具、民族工艺品等特色农产品。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市场流通环节,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市场导向转变,利用市场引导生产,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区域性集散市场、销地综合市场等建设,积极申建农产品冷链示范工程,提高农产品流通能力,抓好金农工程等项目实施,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大力推进农社、农校、农超、双百市场工程对接等产销衔接,支持合作社进城建立销售网点,扶持组建农产品产销联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在交通枢纽、旅游集散地等重要目标市场及对口帮扶城市,增设贵州农产品销售窗口。建设贵州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贵州农经云服务平台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开展精细化农业信息服务。

2015629

(联系人:赵颖 电话:0851-85285272;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