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委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5号建议的答复
A
省农委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5号建议的答复
李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调整西部喀斯特山区农业区划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坚定不移走符合贵州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十二五”期间,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把“三农”工作放在全省主基调、主战略的背景下来谋篇布局,坚持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选精、选准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山地农业经济,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着力提高生态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建立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建设平台搭建上,通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集聚配置各类资源要素,集群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基础配套,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业提升,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发展;在农业功能拓展上,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与加工业、休闲旅游、城镇建设的融合发展,着力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放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上面,坚持走一条符合贵州山区特点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形成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后发赶超、推动跨越的生动局面。“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更加坚定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立足贵州比较优势,继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行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差异化政策,坚定不移走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
二、坚决支持六盘水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强化规划引领。在《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中,立足六盘水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明确了产业主攻方向,并强调充分发挥高原生态、气候冷凉优势,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和高品质生态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板块经济,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产业扶贫、集团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典范。
(二)拓展园区功能。充分利用六盘水优越的气候资源,依托现有农业高效示范园区,打造以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和避署休闲观光相结合的农文旅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坚持产业互动融合,突出农业功能拓展,推动园区全产业、多业态、多功能、多模式融合发展,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把农业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三)深化农业改革。一是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三变”经验,将农村经营性资源资产和财政性资金折股量化到村集体组织及其成员,分享股权收益,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脱贫之路;二是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的建设用地、宅基地等确权颁证试点,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释放农村要素活力。
(四)加强政策引导。近年来,六盘水市传统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从统计数据来看,粮食总面积从2013年的275万亩,减少到2016年的267万亩。分品种来看,玉米减少了12万亩,水稻和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马铃薯和其他特色杂粮略有增加,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生产的猕猴桃、刺梨、核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具有独特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这都符合国家政策和省的规划。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家层面正抓紧出台“两区”分省任务计划,“十三五”期间,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结合六盘水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可适当调减玉米、小麦等比较效益不高的作物,增加蔬菜、水果和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继续在秋冬种和秋粮生产指导计划中逐年减少六盘水市粮食种植面积,分市(州)分解粮食生产功能区任务时,可适当减少六盘水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任务。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2017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