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公开专栏 » 建议

省农委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113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省农委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113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钟华代表提出的《关于农超对接助力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被列为省政府领导领衔督办建议。我委在综合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发展委、毕节市政府的办理意见基础上,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本地农优、绿色蔬菜产品,提高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建议

2016年,省农委强化整体谋划,分行业推进结构调整,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了11个特色优势产业裂变发展实施方案,


在全省38个县实施产业裂变,逐步提高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将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列为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县、威宁列为马铃薯种薯产业裂变发展县给予支持,助推毕节特优农产品裂变发展。

2017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围绕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农民增收、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通过产业发展方式革新、质量安全监管革新、农技示范推广革新、农业经营制度革新、市场流通体制革新、品牌营销推介革新、农村产权制度革新、组织管理机制革新等八大行动,全面提升烟、酒、茶、药、特色食品等多张名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切实增强绿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在2015年的基础上,实现三增加、五达到、一确保三增加三品一标产地认定面积从1460.49万亩增加到5000万亩以上,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431个增加到50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从1383亿元增加到5000亿元。五达到,即粮食总产量达到1100万吨以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3300个以上,主要农产品基地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一确保,即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上来自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为着力推动家禽产业和蔬菜产业发展,抽调19家省有关单位精干力量成立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工作专班,以蔬菜和家禽产业为重点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经营主体培育、质量安全追溯与品牌创建等行动,快速推动家禽、蔬菜等产业发展,助推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

二、关于组建专业机构引导农户市场化运作,培育壮大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市场对接能力的建议

近年来,省农委积极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今年先后引进六和集团、北京德青源集团等家禽类龙头企业53家,海大山合集团、劲嘉集团等食用菌大型企业14家。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全省农民合作社达5.3万个,毕节市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877个,注册资金164.92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农民合作社为基础,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一是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企业集团。到2020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00家以上,在蔬菜、茶、精品果业、生态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培育10个以上由龙头企业引领,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参与的产销联盟;二是重视农民合作社建设,更大力度发展农民合作社,更强力量推动农民合作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市场有效需求,有力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关于人才培养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议

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多管齐下,集聚农业大数据人才,通过贵州人才博览会等大型引才活动,大力引进在农业方面,特别是大数据领域能真正打造和畅通贵州本土优质农产品网络购销渠道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专业实用型人才。以省校合作专项人才引聘活动为契机,每年组织有关单位到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农业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引进;二是加大本土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常规化开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将农村实用人才及农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作为重要培训内容,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场和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今年以来,成立了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促销专班,印发《贵州省绿色优质农产品促销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完善冷链物流、改进包装技术、引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效益;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积极开展省外推介,组织200余家企业赴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目标市场开展招商、展销和产销对接活动6次,现场销售农产品1120万元,签订采购协议44个,涉及金额5.33亿元,蔬菜订单生产达200万亩。开展农校、农贸、农超对接,开展农产品进高校产销对接活动4次,105家家禽养殖企业、22家蔬菜企业与29家高校达成采购协议,金额395万元;在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和双龙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设立贵州蔬菜销售专区,对贵州蔬菜给予进场和场地费减免扶持;安排200万元在贵阳启动设立10两鸡两蛋直销专营店、农产品惠民生鲜超市直销专区。

毕节市也将围绕蔬菜、马铃薯、茶叶、辣椒、核桃、生猪、肉牛等重点产业规划建设一批产地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综合性商贸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冷链设施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按照《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行动方案的通知》(毕府办发〔201735号)要求,建设完善覆盖市级主推重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园2个,区域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农产品综合销售市场10个,打造1-2个集特色农产品、旅游和电商相结合的商贸旅游综合体。

四、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通过乡村旅游+山地农业的模式,利用各地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把自然风光、田园风貌、原生态体验、农业观光采摘、农土特产品销售等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从单一项目到多位一体融合互动的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规划衔接、项目实施,最大限度地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到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初步形成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目前,全省有7个县被批准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0家。通过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覆盖全省1417个贫困村,带动29.4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脱贫。

今年以来,结合全省100个旅游景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点建设,大力发展多样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山地立体农业观光、传统作物种植等体验旅游。根据《贵州省绿色优质农产品促销工作实施方案》,我省将建立以生态鸡、食用菌、黑毛猪、关岭牛和时令蔬菜、火龙果等水果为代表的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库,结合乡村旅游电商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指游客自驾车到某旅游目的地,在观光旅游之后,利用汽车的后备箱装满当地特色产品),加快绿色农产品旅游商品化转换,推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风行天下。编印贵州农产品系列旅游商品宣传手册,评选公布2017游客喜爱的贵州旅游商品名录,支持发展农业特色旅游商品、民族工艺品、文化旅游商品,助推黔货出山,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2017727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