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公开专栏 » 提案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28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黔农〔2023〕68             签发人:张集智

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1285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找准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收悉。感谢你委对我省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实施‘改地宜机’,建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以来,贵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油单产水平和抗灾能力的首位工程,探索创新建立“635”工作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利用项目新增耕地指标收益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54.8亿元,整合各级财政资金投入30.2亿元,全年建成266.2万亩,部分项目亩均投入从1500元提高到4000元左右。目前,我厅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编制逐步把36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细化推进时序和重点任务,逐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二是大力实施“改地宜机”工程。组建研发联盟合力攻关。聘请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张洪程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宋建农教授作为我省农机研发推广指导专家,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校、农机制造企业组建集产、学、研、推、用为一体的贵州农机研发制造联盟,聚焦我省水稻、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和茶叶、辣椒、刺梨等特色优势产业,研究梳理出贵州山地农机“问题、研发、推广、责任”四张清单,合力逐项攻关。引进先进机具大力推广。推动贵州詹阳重工与江苏亚美柯、湖南桑铼特、江苏云马等省外优强农机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联合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本土化生产下线341台水稻钵苗移栽机、194台水稻播种机、350万张秧盘、16台油菜毯壮苗联合移栽机、30台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并全部投入到粮油生产。三是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服务主体搭建平台。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目前,全省已挂牌成立农机服务组1317个、从业人员15005人;推动成立贵州省农机服务协会和9个市(州)分会,搭建集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供需信息等为一体的“智能农机云”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行业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加大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省、市、县逐级培训机制,先后举办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管、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培训100余期3000人次,同时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训、“头雁”培训等项目,每个县针对性培养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军人物1—2名,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二、关于培育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经营主体”的建议

   一是培育家庭农场出台《贵州省家庭农场名录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家庭农场录入的条件、内容、程序,对名录系统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家庭农场规范化发展,2022年,共安排下达中央财政补助2000万元,支持扶持1000个家庭农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开展家庭农场职业培训,提升农场主生产能力,加强记账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等,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至2022年底,全省进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35497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累计达1716个,家庭农场示范县累计达8个。二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整合资金4000万元,实施“千场带万户”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就地就近培训带领农民致富,累计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00家。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工程,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头人。培育10个龙头企业牵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推动涉农乡镇农机合作社全覆盖,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产、节本增收。

三、关于“打造人才‘磁场’,推动现代智慧农业”的建议

    一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2022年,印发《贵州省“十四五”农业农村产业人才发展规划》,设立省级农业农村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选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种养大户等带头人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完成头雁”培育720名,完成农村基层干部培训55297人,其中,培训农业农村系统干部34723人(含基层农技人员17796人),培训农村集体经济党组织负责人16803人、农业龙头企业中的党组织负责人508人、农民合作社中的党组织负责人3263人。二是强化人才引进。积极参加第十届贵州人才博览会,聚焦粮食安全和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动员农业领域相关企业开展引才工作,2022年,厅属13家事业单位参加第十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0人;赴省外知名高校引进硕士研究生4人;公开招聘硕士研究生5人,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增添新生力量。同时,柔性引进山地农业领军人才(团队),通过积极对接、诚挚邀请,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罗锡文等农业行业领军人才(团队)落地贵州。三是推动现代智慧农业。重点围绕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万企融合”行动,开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试点示范,目前,实施水城食用菌、纳雍家禽和播州辣椒等3个智慧农业项目建设,松桃县(蛋鸡)和普定县(韭黄)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运用5G、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数字化水平,支持传统农产品企业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加强研发设计,开展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

四、关于“强化产业培育,创响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议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黔农发〔2020〕62号),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初步形成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2022年,联合省发展和改革委等7家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共同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全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00家。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探索“农科教”、“产学研推”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地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共建设省蔬菜、肉牛、中药材、水稻、生猪、茶叶、辣椒等15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5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3个功能实验室,60个综合试验站。2022年,省产业技术体系共引进试验新品种1085个,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79个,试验示范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252项,配套、组装高效栽培(养殖)技术121项。三是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开展农业品牌推广活动,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开展“我为贵州农产品打call”“贵品推荐官”短视频大赛活动,视频总播放量已突破6.6亿人次。联合央视制作《寻味贵辣》纪录片,讲好“苗侗山珍”“贵州绿茶”“三碗粉”等品牌故事。在“百度搜索”上线贵州农业品牌专属名片,扶持本土电商“一码贵州”服务600余家品牌主体,推动“一码贵州”与京东、天猫、抖音直采对接。以农业农村部认定的3个精品品牌为标杆,带动省级十强区域公用品牌提质增效,营造全省近200个区域公用品牌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

五、关于“创新发展思维,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深入实施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安排1000万元实施22个农产品加工科技补短板项目,帮助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和设施改造,遴选推介300个贵州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典型。2022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50万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主体共1069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0家,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59.2%,同比增加3.4个百分点。二是推动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拓展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养、教育等多元功能,如铜仁市、毕节市分别围绕“山地旅游+温泉康养”“山地旅游+度假康养”旅游功能拓展。发展“赏花”经济,深挖837万亩油菜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集油菜赏花、农趣娱乐、休闲旅游、农特销售等融合的休闲农业新业态,今年全省各大油菜花海累计接待游客超3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2亿元。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今年已成功推介黔南州龙里县多彩春色赏花游等2条线路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景点线路。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4家、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县)等31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0家、中国最美休闲乡村57家、推介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50余条。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3612

主动公开

(联系人:罗雪;联系电话:15285047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