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公开专栏 » 提案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502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5028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您委提出的《关于依托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委对我省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烟草局等有关单位,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依托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大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关于“创新畜禽粪污收储利用方式,实现变废为宝”的建议

(一)实施好《贵州省畜禽养殖粪污种养循环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以用促治、利用优先,推动粪肥低成本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推动化肥减量、促进地力提升、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绿色种养循环理念,宣传种养循环对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二)加强规模以下养殖户粪污引导督促。加大《贵州省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宣贯力度,强化防治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村民组织自治及村规民约作用,严禁乱排乱倒、粪污直排、粪便露天堆放。梳理畜禽粪污治理方面政策法规、技术要点,形成简洁明了、有效实用的政策工具包推送给养殖户,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协同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氛围,推进粪污还田利用。

(三)整合力量开展技术服务。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及养殖实际,借鉴已有成熟适用技术,做好粪污处理技术推广。组织农技人员参与揭榜挂帅,推动技术服务下沉,对养殖农户手把手传授粪污处理技术,如指导中小养殖户建设简易、成本低廉、符合防雨防渗防漏防溢要求的畜禽粪污暂存发酵设施。

(四)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督。充分利用三线一单成果,帮助地方做好畜禽养殖项目选址预判,确保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和禁养区,根据环境容量和土地承载能力统筹优化调整养殖场布局,保持合理养殖密度,降低环境风险。

二、关于“科学系统规划,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的建议

(一)加大生物农药研究开发。我省以虫治虫依托贵州大学等科研单位,研究扩繁蠋蝽、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在茶叶、蔬菜等作物上累计推广应用151.7万亩。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等生防菌剂处在研发和田间试验阶段,工厂化生产应用正在逐步推进。

(二)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我省现有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145个,2025年之前全部建成后将达到225个,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疫情流动监测点2000个以上。目前全省县、乡两级共有植保机构人员2101人,涉农县平均植保人员6人,涉农乡镇实现植保人员100%全覆盖。全省病虫害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三)测土配方施肥、鼓励种植绿肥。以粮油主产区、特色产业优势区和赤水河、乌江等生态脆弱流域区为重点,紧盯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生态环保督察等要求及国家下达指标任务,强化任务压实和统筹措施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绿肥种植,推动多元替代部分化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提高施肥效率,推动化肥减量化。2023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890万亩次,同比增长1.1%,技术覆盖率达93%;累计种植绿肥623.7万亩,施用有机肥4421.3万亩。

(四)引进、研发和推广适宜山地农机。近年来,我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实施和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的重大机遇,引进长沙桑铼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等整套技术,在我省迅速实现量产投入农业生产。联合贵州益众等农机生产企业研制丘陵山区适用“1+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施肥播种一体机等农机并完成田间试验,小型碎石精整地机投入市场销售,研发辣椒收获机、薏苡精量播种机等。组建贵州省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贵阳市启动建设集成农机交易、展示、维修、培训、物流等服务功能的农机交易大市场,提升了适宜农机具供给能力。

(五)持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全省已成立农机服务组织1897个,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推动成立省级农机服务协会和9个市(州)协会。组建集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等各方力量的专家团队,在重要农时期间对全省进行全覆盖巡回指导服务,常态化组织开展农机闹春耕田间日、机收减损大比武、农机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示范推广先进适宜农机具和配套农艺技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取得长足步。

(六)启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试点。省生态环境厅印发《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选区布点方案》《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方案(2023-2025年)》,对贵阳市开阳县、遵义市习水县、毕节市大方县、黔南州贵定县等4个试点县,开展地面综合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农用品指标调查等。监测评估发现上述试点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管控)较为有力,未发现由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关于“重构利益连接机制,加强农膜回收利用”的建议

(一)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将农膜回收网点与农村垃圾回收处置、烟草、供销系统相融合,建立各级回收网点939个,扶持建立回收加工企业10余家。联合市场监管、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省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实施意见》,将废旧地膜污染治理纳入《贵州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建立联合监管体系。

(二)强化监管执法。在做好10个农田地膜残留国控监测点监测的基础上,加密建设省级监测点位100个开展常态化监测,及时掌握主要覆膜农田地膜使用处置状况。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农用地膜专项整治行动,在黔东南州开出整治行动最高罚单,入选全国农用薄膜执法监管十大典型案例。连续两年实施地膜联合监管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严厉惩处了一批生产销售非标地膜、不按规定回收农膜等违法行为,2023年仅农业农村部门就立案查处67起。

(三)强化科技支撑。组建贵州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指导专家组,制定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地方标准3项,凝练形成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利用废旧地膜回收焚烧发电等地膜污染防治模式。全省共设置烟田废弃地膜临时回收点1775个、集中回收站257个,烟田废弃地膜清除比例达99%

(四)开展补贴扶持,探索利用降解地膜。安排50/亩的专项补贴用于烟田废旧地膜捡拾收集、烟农合作社的运输回收,补贴费用明确从烟叶生产投入中列支,有效鼓励和引导了烟农和烟农合作社参与废弃地膜清理回收工作。持续跟踪评价生物降解地膜的安全性、区域适宜性,累计在烟叶生产上示范应用5万亩以上,为从源头上解决废弃农地膜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四、关于“完善秸秆收储体系,试点分类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建设。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建设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规范收储组织、村有固定收储网点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引导培育现有秸秆应用主体,通过以用促收推进秸秆收储利用。在有秸秆资源产生的县,依托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等主体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队伍,开展秸秆收储利用社会化服务。将秸秆捡拾、打捆等农机具纳入购置补贴范围。针对秸秆量分散、收集难问题,探索建立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秸秆收储体系,确保应收尽收。据初步统计,2023年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45%,直接还田量361.6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32.6%

(二)分层分类推进科学还田。制定印发《贵州省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针对适口性差、木质化程度高的油菜、烤烟等秸秆,科学实施秸秆肥料化利用,促进农田土壤固碳增汇。在坝区和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缓坡地,以离田利用为主,鼓励开展油菜、烤烟等秸秆离田加工利用,推广秸秆制肥技术,或以还田利用为主,推广油菜、薏苡等秸秆犁耕深翻还田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粉碎还田、深翻深松深耕等。对交通不便、有水土流失隐患、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的区域,推广油菜、薏苡等秸秆堆沤腐熟还田等耕作技术。开展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2024年创建秸秆肥料化利用示范基地43个。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结合您委的意见建议,持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是督促畜禽养殖户切实履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提高畜禽养殖户环境保护意识和卫生意识。结合当前“两改两治”工作,加大对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政策支持和技术推广示范,推进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加大科技攻关,探索适宜贵州山地粪污处理技术模式。

二是继续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化目标,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实施耕地轮作项目,持续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和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集成配套示范,推进持续减量增效。联合省生态环境厅持续开展现场督导,督促地方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我省水稻、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和茶叶、辣椒等特色产业生产需求,持续推进多功能秸秆综合利用设备研究,加快小型化、多功能、智能化农机具研发制造,持续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大做强做优,支持农机合作社等组织等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三是深化多部门联合监管,常态化开展地膜使用回收监管和农膜残留监测,始终保持对生产、销售非标地膜以及不按规定回收废旧地膜等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集中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区。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引导广大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标准地膜,及时捡拾回收废旧农膜。引导烟叶产区公司和烟农全面开展烟田废弃地膜回收利用。

四是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不断提升秸秆科学还田、高效离田利用水平,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等内容。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4614

(此件公开)

(联系人:任晓慧;联系电话:08518586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