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公开专栏 » 提案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109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1092号提案的答复

徐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聚焦资源培育产业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带和重点农产品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政策支持,夯实企业基础,构建产业集群”的建议

(一)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省级出台《贵州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贵州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贵州省农业两规企业培育方案(2023-2025年)》等惠企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培育100家引领型龙头企业。至20246月,省级直补兑现新培育136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奖补3260万元,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奖补10万元,115家农业企业上规入统奖补1150万元。二是强化财政支持。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向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争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发展项目,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农业产业强镇58个,中央资金累计27.6亿元,支持贵州蔬菜集团、黄牛集团、贵阳农投、安顺黄果树中央厨房等79家龙头企业实施蔬菜、肉牛、食用菌、辣椒、油菜、茶叶、中药材、肉鸡8个集群项目。省商务厅向商务部争取获得国家级20222023年农产品供应链实施省份,争取资金2.8亿元,支持贵州蔬菜集团、贵州黄牛集团、贵阳合力、贵阳农投等43家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供应链项目,全省已完工冷库1545个、总库容553.58万立方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食品工业企业申报“四化”基金、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企业实施技改升级、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等,加快推进“3533”重点产业、“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三是强化认定监测。省农业农村厅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持续开展认定和监测工作。目前,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00家,其中国家级63家。指导各地建立龙头企业培育认定体系,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299家,初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龙头企业梯队。四是支持企业拓展市场。省商务厅组织重点企业参加省内“黔货辞旧岁·新春享优惠”2024新春年货节、首届贵州名优商品展暨消夏消费季系列活动、老字号嘉年华等活动,参加省外第六届上海市对口特色商品展、消博会、第133届广交会、第15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活动,提升贵州名优产品知名度,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实施“乡村外贸”战略,对202332家出口企业补贴1440万元。组织15家企业参加第25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20家企业参加2023年龙头企业进新疆、重庆对接活动,促进龙头企业对外洽谈,拓展省外市场。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带建设。近年来,我省依托国家产业发展项目,立足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强项目整体谋划,优化布局,瞄准全产业链开发,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省农业农村厅通过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不断促进产业优秀主体、科研院所、行政单位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产业链的构建,推动全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城、湄潭、修文、麻江、安龙、石阡、习水、都匀、威宁、台江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示范带动集聚发展,辣椒、肉牛、蔬菜、油菜、食用菌、中药材6个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2024年新增获批关岭、兴仁2个农业产业园,绿茶、生态肉鸡2个产业集群项目。省商务厅推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2022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服务业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专项资金4.384亿元。累计新建和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18个、乡镇商贸中心78个,新建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26个,120家县域龙头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连锁化转型。推动惠民生鲜社区门店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并获得资金支持门店178个。指导运营主体举办“贵惠荟”网上惠民生鲜商城招商推介会,开展10期商城主题促销活动,新增入驻门店88家,累计208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抢抓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委《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机遇,推进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辣椒制品、刺梨制品产业集群。

(三)将生产指标作为政策考量因素。我们将生产指标作为优选实施主体的重要依据,并建立项目的监督和实施机制,不断调整和优化政策体系,切实提升项目成效。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中,印发《省农业农村厅 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以规模种养为基础,推进“生产+加工+科技”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主导产业省内全产业链产值应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强镇项目需1个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应达到1亿元。2024年我省获批国家现代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资金8.1亿元,我们指导各地选择综合实力强、生产规模大、联农带农好的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月调度,强化调研督导,严格监督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通报并督促按时整改,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二、关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品,强化品质提升产业优势”的建议

(一)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农业产业发展。2019年以来,我省坚持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促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12个特色产业产量年均增长10%以上,辣椒、刺梨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规模处于全国前列,肉牛存栏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生猪从2018年调入175.8万头变为调出351万头。肉牛、茶叶、辣椒、中药材、水果、蔬菜产业综合产值超500亿。二是优选特色产业。我们综合考虑贵州特色、比较优势、市场潜力等因素,坚持市场导向,重点打造肉牛、茶叶、辣椒等千亿级产业,建设全国优质肉牛供应基地、全国高品质茶叶加工中心、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大力推动竹、油茶、刺梨、天麻、红托竹荪等百亿级优势单品,持续做大产业规模、扩大区域覆盖面。指导各地发展蛋鸡、蓝莓、薏仁米、太子参、三穗鸭、山桐子等特色产业。

(二)聚焦拳头产品。近年来,围绕全省粮油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一批农业拳头产品。一是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特色产业,打造贵州辣椒酱、贵州绿茶、贵州黄牛、贵州刺梨、黔菌、镇宁蜂糖李、麻江蓝莓等一批“土特产”。二是强化品牌引领。建立贵州农业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85个,推荐都匀毛尖、兴仁薏仁米、遵义朝天椒、修文猕猴桃、麻江蓝莓、三穗鸭6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目录。发布贵州农产品十强区域品牌,“贵州绿色农产品,吃出健康好味道”深入人心。

(三)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培优。近年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加快推动我省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一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近三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038万元开展玉米、水稻、油菜、马铃薯、大豆等作物和生猪、肉牛等畜禽良种攻关。累计审定主要农作物322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549个。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23年,开展监督抽查61179批次,合格60993批次,合格率99.7%。三是推进绿色发展。目前,全省现有名特优新农产品9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506个。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至目前,全省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农业标准化服务与推广平台3个。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精准施策,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将生产指标、联农带农等指标作为选择优强龙头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重要参考因素,持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4715

(主动公开)   

(联系人:景小金,联系电话:0851-8528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