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公开专栏 » 提案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502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黔农提复字2025148                        签发人:张集智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次会议

5028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贵州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的提案》收悉。感谢对我省农业绿色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

    一、关于“进一步优化对农业发展绩效考核的顶层设计”

    2025年,已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增幅“产业奖补执行率”、“利益联结执行率”、“‘四肉’产量及增速”、“规模以上农业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及增速”、“林下经济产业亩均产值及增速”、“长江十年禁渔”等指标列入市(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目标完成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油生产”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下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省委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对农业生态发展和有效供给方面的考核内容,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关于进一步强化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举措。2024年,持续强化政策支撑和资金投入,通过多项组合政策支持推动我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环境效益与农民增收双赢。一是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下达中央和省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8.99亿元,用于向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发放补贴,引导广大农户采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秸秆还田、发展节水灌溉和深松整地等绿色农业措施,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二是持续实施耕地轮作补助政策。下达中央耕地轮作试点补助资金2.7亿元,主要用于对实施粮油轮作的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进行补助,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种植主体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平衡。三是支持化肥减量增效示范。下达中央和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补助资金3208万元,用于对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和有关单位采购新型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田间试验和效果监测等进行补助,减少化肥不合理使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四是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下达中央和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补助资金5759万元,用于对秸秆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的主体进行补助,推动秸秆资源化、高效化利用,减少露天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五是支持地膜回收利用。下达中央和省级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补助资金3900万元,用于对使用符合规定地膜以及对废旧农膜进行回收的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等主体进行补助,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降低地膜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六是支持推广“稻+”综合种养模式。下达中央和省级渔业发展补助资金2620万元,用于支持黔东南州等地大力推动‘稻+’种养殖模式,打造一批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促进保粮与增收双赢。综上,我省已有相关的生态农业激励政策,2025年,上述政策仍将继续实施,我们将指导各地抓好项目组织实施,推动实现生态循环和农业绿色发展

  三、关于加强生态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

(一)持续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按照农用优先、多措并举、疏堵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一是强化项目引领。十四五期间,争取中央项目资金1.8亿元,在全省秸秆资源量大、肉牛养殖主体多的威宁、习水、凤冈等3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通过项目引领,探索形成了适合当地的秸秆收储加工利用模式。结合我省肉牛产业发展,争取省级资金3289万元,对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达一定量的主体开展补助,资金直补到企业主体,进一步提高了我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大力培育牛羊养殖企业和家庭牧场,通过以用促收推进秸秆收储利用。同时,拓展农机合作社功能,增添补贴适宜机具,开展一业多态服务,在玉米、水稻、油菜、高粱等收获的同时一并开展秸秆打捆回收服务。近年来,共培育收、储、运、加工等市场主体1298家。三是强化技术支撑。组建由39名专家组成的秸秆综合利用专家团队,重点对我省3大类5个品种秸秆利用开展研究,结合我省实际,分区域、分品种、分用途研究制定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19种。四是强化宣传培训。紧盯夏收、秋收关键时节,分片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氨化等实用技术,提高饲料化利用,宣传秸秆饲料化收储加工补助政策,推进肉牛养殖节本增效。利用贵州新闻联播、贵州日报、抖音、公众号等形式,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宣传。2025年发布2398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需求清单,畅通收储渠道。农膜回收方面,2024年,省农业农业厅联合省市场监管、工信、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地膜联合监管百日攻坚行动,开展废旧农膜捡拾回收行动和废旧农膜回收以旧换新”“现金直补”“物品置换激励机制,指导市、县清单化台账化推进农膜使用回收。累计开展149次废旧农膜捡拾行动,查处违法案件20起,处罚金额2.69万元。在全省市、县建立农膜回收网点,农膜回收处置体系进一步完善,农膜处置率持续稳定在85%以上。

(二)深入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融合发展。2024年,依托省水稻产业体系等载体,组织召开水稻技术培训7个,涵盖高效栽培、绿色防控、品种展示、创新技术等方面,培训农技人员、经营主体、农户等500人次;20253月,省级在麻江召开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培训,培训人数100人次。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培训,推广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推动育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黔东南州麻江县是最早应用发展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的县份之一,目前已培育发展育秧经营主体10家,无纺布钵苗育秧覆盖全县面积3万余亩,成功总结出从卖种向卖苗转变的麻江模式,成为全省水稻生产亮点。省级将结合农时召开水稻单产提升、节水抗旱稻高效栽培、多年生稻秋播育秧一种两收等技术培训为水稻增产增效注入新动力。

(三)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基地项目。松桃县蛋鸡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总投资3334万元,建设蛋鸡养殖数字化系统和设备113台(套),建成100万羽高品质蛋鸡数字创新应用基地。采纳了前沿的AI机器人技术,AI巡检机器人不间断地在鸡舍内巡逻,凭借先进的智能算法对环境条件、产蛋情况以及鸡群健康状况进行精确分析。部署高精度的养殖专用环境传感设备,全天候、全方位地实时监测鸡舍内的各项环境指标。全自动喂料系统与精准计量装置的协同工作,确保了蛋鸡的采食量严格遵循科学标准,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和潜在减产风险。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年产鸡蛋从1.53万吨提升到1.69万吨,高品质鸡蛋转化率从65%提升到78%,能耗利用率从87.5%提升91.88%

(四)积极开展水稻绿色种植、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近年来,积极开展水稻绿色种植技术研究、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选育和引进鱼类新品种、探索稻田种养新模式,促进了水稻产业绿色化发展,提高了水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深度融合国家体系与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贵州省产业技术体系的人才等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在都匀市、凤冈县、松桃县等地区,开展精准施肥及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培训与推广,在都匀市平浪镇凯口村,采取“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为凯口村量身 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水稻优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二是组建“稻+”团队科技支撑水稻绿色发展。在从江县、台江县、麻江县等重点区域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系统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及绿色防控集成技术,通过“一季稻+多茬渔”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单位稻田面积的增收成效显著。在榕江县重点打造优质特色稻锡利贡米与田鱼共生的生态种养系统,通过筛选适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和适应性强鱼类品种,优化田间工程设施,形成了“稻鱼互惠”的良性生态循环。推广“稻+再生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光、温资源,通过品种搭配、茬口衔接、精准投喂等关键技术,实现“一田三收”,较传统种植模式效益翻番。三是努力探索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在台江县建立土著鱼繁育基地、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设施化工厂养鱼基 地等科技示范基地6个,创新设施辅助稻鱼综合种养、稻田网箱 养鱼等种养新模式。其中设施辅助稻鱼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上搭建稻田面积10%以内的立体鱼沟,养殖尾水自流进入稻田,为水稻生长提供氮磷养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稻田网箱养鱼模式在稻田10%的鱼沟中搭建网箱,高密度养殖黄鳝,在网箱外养殖中华鳖和鲤鱼,实现“一水四用”。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公众号等形式,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废旧农膜回收有关技术模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推进项目实施。指导实施好中央秸秆重点县项目和秸秆饲料化补助项目,分层分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攻关,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多措并举推进我省农膜回收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积极争取国家在智慧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发展

四、关于“推动培育品牌、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一)关于培育品牌建设。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专班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先后印发《贵州省2022年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方案》(黔农发〔202221号)、《贵州省农业品牌建设发展规划(20232025)》、《支持贵州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培育壮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目标任务、落实措施,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体系,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培育。从20218月至今,我厅先后从部门预算中调剂848.2万元用于支持农业品牌主体培育、品牌宣传及营销等,争取省级财政新增预算3000万元全产业链支持农业品牌建设。建立农业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地认定理标志产品417个(共涉及352个产品),遴选“镇宁蜂糖李”“兴仁薏仁米”等荣获“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二)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立足地方特色优势,在统筹乡村产业发展中注重支持农旅融合。一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夯实产业基础。印发《贵州省2025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依托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两红三绿一抹、绥阳山银花、道真食用菌等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2024年我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6.03%,富民特色产业不断做强。二是大力发展赏花经济依托全省800万亩油菜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集油菜赏花、农趣娱乐、休闲旅游、农特销售等融合的休闲农业新业态。组织各地农特产品、文创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等参与游购乡村好物推荐活动。结合重大节日、民俗活动,指导并支持榕江村超、台江BA”、桐梓村晚、绥阳旺草稻香音乐节和荔波民族时装秀等,坚持农民唱主角,热在乡村、乐在群众,通过各大平台宣传,得到了央视、新华网、人民网等平台的的新闻报道。三是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每年积极向农业农村部申报和推荐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截至目前我省累计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7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获农业农村部认定,55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获农业农村部官方推介。指导各地挖掘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网红村、音乐村、民俗村等艺术村庄72个。围绕体育赛事活动,推出探索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打卡两村之行,寻梦千户苗寨西江、千户侗寨肇兴、千年古城镇远三千之旅等“123”品牌线路

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把农业品牌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加大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力度,做好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的品牌推介统筹乡村产业发展中注重支持休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型、体验型、生态型乡村休闲旅游,推动农文旅商融合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5619

主动公开

    (联系人:熊步云;联系电话:08518528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