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湄潭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遵义东部,国土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2个镇3个办事处133个村居,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近年来,我县以粮油为基础、茶叶为主导,结合精品果蔬、烟草、农旅、茶旅等产业,走出了一条突出山地特色、集聚集约、绿色生态、产业融合、增效增收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全县茶叶面积6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45万亩;茶园面积居全国产茶县第一位,茶业综合效益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位,2016年综合产值86亿元。全县拥有农业加工企业8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7家。拥有20万亩优质稻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优质米加工企业-茅贡米业,年优质稻产量8万吨以上,产值15.8亿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了农村第一产业。
1、适度集中流转土地,建设农业园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中,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三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管理办法》,搭建县级办事窗口、镇管理平台、村信息员的服务体系,建立资格审核、价值评估、备案登记、监测监管等13项管理制度,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17万亩,实现了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等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
2、创新载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制改革中,出台《关于组建农民夜校广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充实师资队伍,采取专家指路、典型引路、课堂探路、实地踏路、网络寻路的办法,大力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2015年以来,新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0户。
3、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在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和供销社综合改革中,积极探索建立生产、供销、信用、物流“四位一体”服务新模式,以合作社、农资商店或庄稼医院为建设主体,打造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在农技推广、农资配送、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等构建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格局,全面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二)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加快农业工业化,做强了农村第二产业。
1、统筹农村建设用地,建好园区。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中,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细则》《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等改革文件,探索了“就地入市、调整入市、分割入市、整治入市”四种入市途径,创立了 “五明五定”改革路径,实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的改革目标,还权于集体、还利于农民、还配置于市场。
2、健全机制,扶强龙头。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不断健全规划引领、企业扶持、市场培育等体制机制,着力强化组织、人才、资金、土地等发展要素,优化提升督查、调度、考核等服务保障,形成“工业兴则湄潭兴,工业强则湄潭强”的发展氛围。如,在茶产业发展方面,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扶持茶产业,及时兑现茶业企业奖补资金3000多万元。
3、抱团发展,创响品牌。按照“集聚资源、集群加工、集中精致、集约经营、集团发展”的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技术”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粮油、辣椒、果蔬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严格公用品牌使用和管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厚植利益链。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贵州省著名商标19个,“茅贡米”连续六届荣获“中国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状元米”称号,“湄潭翠芽”“遵义红”成为全省“三绿一红”主打品牌,均获2015年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湄潭翠芽”品牌价值高达102.17亿元,位列全国茶叶类第9位。
(三)激活农村资源,加快农旅一体化,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1、产权制度改革,打造股份农民。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首创 “四确一建”改革路径,形成了“四确五定”改革经验,率先在全省成立首批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放第一本股权证,实现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全县119个村完成了此项改革,规划建设10000平方米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市场主体资格开展经营,盘活20多万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资金,农民就可以通过持有的股份获得分红。目前,全县已投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重点打造20个示范合作社。
2、健全市场体系,拓展农村销售平台。围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建立县镇村三级电子商务平台,搭接了与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的战略合作,构建了“联盟+企业+核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同时建立中国茶城、美食城等大型交易市场和33个茶青交易市场,在全国21个省地级以上城市开设“湄潭翠芽”“茅贡米”专卖店、旗舰店280家,培育经营性网店网站219家,打造了“湄潭翠芽”绿茶、“遵义红”红茶、“茅贡”米等一批名牌农特产品,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配送一体化体系,推进线上线下交易。目前,实现经营项目一二三产全覆盖,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15余个省级城市, 100余个地级市和200余个县级城市,有力促进“黔货出山”。
3、整合资金,建设美丽乡村。在整合资金管理改革中,研究制定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实施方案》,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村庄整治为重点、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围绕实施“小康六项行动计划”,通过项目争、财政投、干部帮、群众出、社会捐、政策扶等途径筹集资金,建立“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机制,集中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达到“聚力办大事、整合出效益”的目的。近年来,累计新(改)建公路3100公里,实现了“五到户三到点”和“七改一增两处理”,成为全省村村通油(砼)路示范县、村村通客运示范县。
4、激活资源要素,助推农旅一体化发展。在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旅游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激活旅游资源要素,在做大做强一产、二产的同时,坚持全景域旅游理念,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一体”产业融合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旅休闲游,形成万亩茶海、翠芽27°、千顷稻田、十里果香、山水田园等一批农旅精品景区景点;按照“园城景一体化、工旅一体化、产业绿色化”思路,发展乡村度假游,配套旅游设施,以黔北民居为代表的新农村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沓而至;建成象山茶文化主题公园、茶工业遗址博物馆等茶文化景区景点,发展文旅体验游,传承茶俗、茶艺、茶宴等茶文化,推进文旅一体化。通过旅游业融合发展,“全景域·四季游·多元化”旅游格局形成,“中国茶海·休闲湄潭”“问茶山水·养生湄潭”等旅游品牌逐步提升。
5、创新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在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以下简称“两权”抵押)中,制定了“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指导意见,明确了抵押贷款的条件、额度、利率、风险分担、流程等核心内容,并引导县农商行、建设银行、邮政银行等金融企业,围绕“两权”开发金融信贷产品,从金融上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探索形成了“凭证定对象、察物定额度、问需定期限、区别定利率、业务定流程、多措控风险”的“五定一控”改革路径,建立了“两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了“三农”直接融资渠道,有效破解了农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全县“两权”抵押已发放贷款618笔、1.52亿元。
三、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改革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湄潭紧紧抓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围绕人、地、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经营主体等发展要素,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的土地、房屋、森林、水利等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发展股份合作,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产业为纽带,扶持龙头,引入“大数据”搭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物流配送和市场合作平台,推进信息数据聚汇用,加强科技和人才建设,发展农村农村电子商务,建立O2O,融入大数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016年湄潭茶叶电商交易额占全年销售额30%。湄潭现有省级农业园区6个,入驻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1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1家,市级30家,县级5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78家。通过抓龙头企业,促进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民增收。
(三)紧扣大扶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项目折股量化贫困村股份经济组织贫困户、贫困人口,让他们从贫困农民变股民,让财政资金变成贫困农民的股金,村集体统一经营,贫困户分红,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贫困户稳定增收之路,提高了脱贫质量。